新闻中心
“许杰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暨纪念许杰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1-09-22        浏览次数:350


2021年9月18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台州学院和浙江省文学学会主办的 “许杰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暨纪念许杰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方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学者分别在华东师范大学教师之家宾馆、台州学院以及腾讯会议三个会场参加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的召开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既为表彰许杰先生之成就,全面评估先生在文学界、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深远影响也为激活先生之思想,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迈向更精深更宏阔的境界。

上午9点,“许杰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暨纪念许杰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老师主持。罗岗教授介绍了前来华东师范大学、以及线上参加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并向大家表示了热烈欢迎。


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党委曹友谊副书记、台州学院陈光亭校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贵良主任、浙江省文学学会楼含松会长、许杰先生家乡代表天台山文化研究会许尚枢副会长分别发表了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曹友谊在致辞中向研讨会的主办方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台州学院文学院、浙江省文学学会表示感谢,他论及许杰先生毕生从事的文学创作评论、文学教育事业,并表示:“先生始终胸怀天下、情系家国,以文学为心、以教育为业,先生不仅是台州之光,华东师范大学之光,也是文学之光、教育之光。”


台州学院校长陈光亭在致辞里谈到:“许杰先生是声名卓著的教育家、文学家,身为平民之子,他从小学教员实现安身份转变成为大学教授,这与许先生毕生不断追求与探寻息息相关。”陈校长还简要介绍了台州学院近年来学科建设的显著发展,并鼓励更多教师投身于许杰研究和台州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贵良在致辞中表示许杰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同时,他还是一名知名编辑工作者,一名优秀的教育家。作为华东师大中文系第一任系主任,创新伊始,工作繁多,许杰先生带领团队奠定了中文系坚实的发展基础,升华出华东师大中文系的文脉和血脉。追求进步,情怀社会,是文贵良教授对许杰先生治学态度的高度概括。


浙江省文学学会、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楼含松在致辞中回忆了许杰先生与浙江省文学院的深厚渊源,忆及许杰先生曾出席了浙江省文学院的成立大会的往事:许杰先生在成立大会上提出,从事文学工作的人,要有宽容的精神;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评论,都要用实践来检验正确与否。


许杰先生家乡代表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许尚枢在致辞中表示许杰先生是乡土文学的佼佼者。他早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回乡主持办学。许杰先生不仅在文学方面,在对国家、地方的建设方面也有卓越的影响。


上午九点,以“追忆许杰先生”为主题的研讨会正式开始。本场研讨会由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本朝、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学评论》编辑何吉贤共同主持,分为主题发言和自由讨论两部分。许子东、王晓明、戴光中、陈子善、柯文、吴俊、罗华七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追忆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杰出开拓者许杰先生,论及许杰先生的写实主义写作和对新文学教育的杰出贡献,更回忆了许杰先生在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任教经历,集中展现了许杰先生在百年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人生成就。

香港岭南大学许子东老师在发言中论及了许杰先生写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他指出,1924年许杰先生的中篇小说《惨雾》没有使用阶级斗争角度来思考中国农村社会情况,其中对农村政权、族群的深入剖析,是真实且跨越时代的。“文品即人品,只有做好人才能写好文”许子东教授认为,这是许杰先生文人风骨的最好证明。

上海大学王晓明老师的发言集中体现了许杰先生与华东师大中文系的渊源。王晓明教授回顾了自己身为许杰先生第一届硕士生的学习生涯及跟随许杰先生前往杭州讲座的经历,讲述了许杰先生鼓励青年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故事,通过这一事例表现了许杰先生支持青年创作的育人思想和胸怀坦荡的学者情怀。

宁波大学戴光中老师作了题为《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纪念许杰恩师诞辰120周年》的发言。他以“平凡中成就伟大”总结先生的一生,“笑看人生,乐于助人”,高度赞扬了许杰先生自强不息、治学严谨的育人风格。他提到,“关于鲁迅《野草》的研究,先生从人的角度研究鲁迅,而不是将其‘神’化,体现了许杰先生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和学者品质以及始终保持德质朴严谨的治学态度。”

同济大学柯文老师的发言论及许杰先生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杰出贡献,赞誉许杰先生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代开拓者。柯文教授认为许杰先生的作品强调文学的时代精神,并不满足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许杰先生尝试多种手法创作小说和散文,他的浪漫主义的小说、散文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老师在会上回忆在许杰先生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经历。他在文章《我给许杰先生当助手》中,论及了许杰先生对怎样做人,怎样治学,怎样坚持自己认定的方向,怎样不随波逐流的人生问题的解答。“探索追寻标的,曰善曰美曰真是许杰先生不懈追求的人生真理。

南京大学吴俊老师在发言《百年中国新文学的人生折射——我所仰望的许杰先生》中表示在人生的职业成就、事业成就等方面许杰先生与鲁迅、巴金先生有相似之处,许杰先生是革命者,是具有现实精神的新文学的体悟者,他一生都将新文学的意志贯彻到自己的人生之中。

台州学院罗华老师则以集聚人才、建设教学组织、创办期刊三个部分概括了许杰先生19511957年建设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主要历程。她认为许杰先生对华东师大中文系学科建设、师范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系内的人事规划以及教学机构的成立具有突出的贡献,奠定了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基本体系与发展基础。

主题发言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就发言内容进行了自由讨论。

其中,华东师范大学的雷启立老师回顾了前几位学者的发言,指出许杰先生的作品不只是对个人有影响,同时对社会发展的方向具有值得思考的意义。许杰先生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勇气、力量和深刻的思考,是“破”与“立”的过程,许杰先生的精神需要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下午一点,许杰先生与“乡土小说”研究学术讨论会正式开始。本场研讨由《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萨支山先生共同主持。学者董丽敏、范家进、张屏瑾、翟业军、徐旭敏、林雨平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上海师范大学董丽敏老师以《“地方性”视野观乡村伦理嬗变》为题,讨论如何理解乡土以及乡土小说在20世纪早期中国的意义。她认为,许杰笔下的乡土文学以浙东乡村作为背景,以地方风俗故事作为叙事内容,其实是整个20世纪早期文学史演变的缩影,也为现代中国的启蒙叙事提供经验。许杰先生的创作凸显了五四伦理革命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普遍性的个人独立命运的挣扎。许杰先生的文论与他乡土文学创作的脉络其实是高度对应的。

浙江工商大学范家进老师在重读许杰先生的乡土小说后指出,二十年代以鲁迅所写的一系列小说,往往将个人悲剧命运往往归因于思想观念上。但是许杰先生的小说中,人物不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小说同时将乡村场景颠倒,叙述人总体上很难保持对乡村社会置身事外的态度。

同济大学张屏瑾老师从许杰先生文艺评论家的身份入手,指出他共出版五本文艺评论集,对于文学革命有代表性的文章,对作家作品也有专论。他在早期就提出了对革命文学的辩证思考,指出革命并非是抽象之物,提出“民族”和“阶级”的概念辨析,借助文艺来谈论时局。其次,作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许杰先生始终都不会放弃文艺本体论,多次以文艺运动参与社会运动,文艺规律,文艺批评方法论的讨论。并且,许杰先生对于“作家论”有独特的见解,他注重艺术内容,并且会细究小说中的逻辑和理性——这样的文艺评论手法,在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回看,亦具有意义。

浙江大学翟业军老师在重审“乡土小说”后,细数许杰先生对于乡土小说的贡献。他认为,乡土是需要抗争的环境,不可“对象化”、“审美化”。乡土文化的异域情调并非乡土本身,而是他人所建构,介于乡土和城市之间的产物。他高度赞扬了时年23岁的许杰先生写出的《惨雾》一文,他认为乡土文学丧失了乡土,丧失了乡土的人才,这样“双重丧失”就像是人类失去乐园一般。

台州学院徐旭敏老师通过作品细读,探讨许杰乡土小说文体上的个性化特征。他从作品中读出了启蒙的反思话语,许杰对于家乡天台的描写暗含“故土意识”,并不是止步于乡愁,而是一种含蓄的启蒙批评心理,更是一种文化缺位的表现。同时,许杰在刻画宗法乡村时,把眼光聚焦于对于女性命运的同情,使得小说不仅是原始野蛮性乡村的展览,更是透视了乡村女性无力、无言的状态。

华东师范大学校史党史办的林雨平老师将许杰先生文章《关于我自己》作为切入点,细致描述了许杰先生和华东师大之间的缘起。在1949年,许杰先生进入大夏大学担任教授,担任了以“文艺学”“文艺批评”为代表的多门课程的教授。她提到19511016日华东师范大学开学典礼上,许杰先生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到了1952许杰先生担任校务委员会委员。最后,她分享了1981年许杰先生在报上为庆祝华东师范大学校庆所写的诗歌。

李云雷老师总结道,之前多位老师的发言各有特点,让他深受启发。包括许杰先生在内的一些乡土文学作家给我们现在重新理解乡土中国提供了一个标本,可以从他们的文本具体进入那个时代的中国——希望能够将当下产生的“问题意识”代入到对许杰先生作品的解读之中

随后,题为“许杰先生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主题发言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鲁太光先生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王秀涛先生的主持下热烈展开。学者杨剑龙、孙良好、邱雪松、龙扬志、陕庆、王宇平、王贺、吴舒洁、孙尧天、高明、张晓晴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老师论及许杰先生曾发表过的文章《论小资产阶级与文艺》,成为了其右派言论的佐证,在当时遭到了极其严厉的批判。但是他认为,许杰先生强调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是文艺运动的主力军、坚持文艺上的民主统一战线等都是颇有见地的观念。如果能够改善和改变对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其实和批判,中国文坛也会产生更多伟大的作品。

温州大学孙良好老师作了题为《文学教育视域下的许杰研究》的主题发言,提出许先生的文学创造和文学活动,是因为教育活动才得以更广泛更长久的传播。若是以教育的视域代替文学的视域,更能够体现出许杰先生文章的价值和地位。他认为,许杰先生是受鲁迅影响的乡土小说家,是南洋文学的引路人,是鲁迅研究的先行者,是浙东地域文化的开掘者,更是奠定华师大中文系基本格局的伟大教育家,他的历史地位以及杰出贡献不言而喻。

西南大学邱雪松老师以朱湘之死作为切入点,提到在1933年上海左翼知识分子以《申报·自由谈》为平台,责问事件背后隐伏的社会病灶。与之不同,自由主义者在天津《益世报》集结,认定自杀是性格使然。“诗人之死”演变为“青年之死”,因之全国各地学校的学生自办刊物中出现大量共情习作。朱湘遗作出版的滞销,寓意着后五四时期文化市场重心的转移,表征左翼力量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预示了“文学青年”被“革命救亡青年”取代,社会剧变即将到来。为我们理解二三十年代文坛尤其是左翼文坛非常具有启示意义。

暨南大学龙扬志老师谈到许杰先生在马华文学中的杰出贡献——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文学就逐渐传播到南洋.许杰便是在南洋传播新文学卓有成效的作家之一。他传承了五四精神,以启蒙者的姿态进入马来社会,对于华侨华人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标新文化运动中有关于“人”的价值文化,展示文化自信,这也是他作为文学启蒙者对于南洋的意义。

宁波大学陕庆老师以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论争作为切入点,提到许杰写于1927-1928年间的《明日的文学》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论争,但实际针对了当时论争的诸多问题,不仅对当时苏联、日本的相关论述进行了别有意味的择取,而且其论述本身具有鲜明的思想特点,具有分析价值。这既呈现了当时理论论争的氛围和主要问题,也揭示了无产阶级文学这一理论与实践恒久的难题。

上海交通大学王宇平老师注意到了许杰文章趋于系统性背后的史料意识——他曾在《立报·言林》上曾发表过一系列提要,力求“提要”加上“观看”,形成一种经验性的批评。同时,她指出许杰先生的“囧”感受,一方面是源于属于史料学者的史家意识,另一方面是来自于他的批评家意识。他一直追寻“为人生”的态度,希望能介入到社会文学之中去。

上海师范大学王贺老师对复旦大学档案馆所收藏的许杰先生遗札做一个相对综合的考察,他先是细读了遗札的内容,提到这是许杰先生在1949101日——这一特殊日子中,用钢笔书写于信纸之上,十分珍贵。他认为,许杰先生许多观念是一贯而来,例如推崇写作相关的训练,重视“文如其人”“心口一致”等理论。最后,他呼吁母校能够在进行严格的考证和收集之后,着手去编撰许杰先生的全集,将他在创作小说之外的诗词、通信、日记等内容收于全集之中,以便后人学习。

厦门大学吴舒洁教授以许杰先生两段南迁经历作为切入点,提出许杰先生在这两处“南方”地区对当地的文化变革起到了关键性的组织作用。他是最早在马来半岛宣传革命文学理论的作家,也是第一位在东南区域举起东南文艺运动大旗的作家。他审视陌生的南方社会,勾勒出一个全新的南方视野,并且立足于一时一地,通过地方性的文艺运动呼应全民族的主体性的文艺运动。以许杰先生为代表的东南文艺形式是许杰先生特别重要的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孙尧天老师先是概括了许杰先生和鲁迅先生的交往过程和《鲁迅小说讲话》的风格。他提到,许杰先生研究鲁迅的思路是“从形式入手”到“内在的本质再到“艺术创制”,以此来吸收鲁迅先生的精神和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围绕施蛰存《鲁迅的<明天>》,他提到许杰先生认为施蛰存所写是“有毒的批评”,这背后缘由一是在于许杰先生关注心理分析,二是在于许先生在艺术理解上和施蛰存先生的不同之处。最后,他总结道在80年代许杰先生仍关注艺术形式,提出了一系列现在看来仍有极大价值的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高明老师首先讨论了许杰先生早期的创作,其战时创作一方面在揭露战后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在塑造一些理想人物。他认为许杰在认识到“公共政治”后,激进的表述了对无产阶级的认识,且致力于揭露战后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知识分子漫长的精神挣扎、蜕变以及在文学中的呈现都需要重新认识。

南开大学张晓晴老师结合了40年代后期特殊的政治背景,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许杰先生的小说《一个人的铸炼》进行分析。她认为,文本中体现的“个人模式”深入“革命模式”的叙事模式在但是逐渐流行。同时,许杰先生承接了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的反思,致力于进一步对知识分子进行人性的拷问。而正是因为小说中个人的苦闷和时代的苦闷所结合,导致许杰先生笔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缺失了“人伦道德”,这也是进行文学研究的重点所在。

以“许杰先生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在浙江省文学学会秘书长叶晔先生的主持下热烈展开。引言人有鲁太光、李云雷、萨支山,参与人有李鉴兵、张春田、庄兰兰。

《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鲁太光老师提到这几年他关注文艺批评,认为许杰先生系统的文艺批评离不开他的文艺认识——为人生。他认为,许杰先生的文艺批评是对于读者、对于作者甚至对于时代背景都是有意义的。并且把个人和社会沟通起来,用批评表示主张,而这与当下的文艺批评大相径庭。他呼吁批评家要避免人云亦云,要能够坚守自己的世界观,能够做到在文艺批评领域“冲锋陷阵”,要对民族改造和社会进步有热情,有所成就。

《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老师提出问题:当代作家应该如何阅读许杰先生的作品,能从中学到什么——其实是要以“为人生”的角度。他认为,许杰先生的文章内容与当今社会生活相差甚远,所以一方面继承许杰先生这一代人的探索,包括批评和理论上创作,另一方面要结合问题意识,将许杰先生的探索精神继承下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萨支山老师从研究的角度来谈论许杰先生的小说,他认为许杰先生的小说是无法被鲁迅、矛盾乡土文学和“为人生”小说所束缚,定是要有所突破。他认为对于许杰先生的研究要能做到“整体性”,之前的研究过多的限于乡土文学的框架之内,但这又再次限于鲁迅笔下的“乡土文学”——侨寓于北京的范围之内,这其实是不妥当的。并且,他认为要重视许杰先生在40年代抗战时期文学批评,文学研究,这对我们理解西南运动有所裨益。

台州学院李鉴兵教授认为许杰先生的小说需要仔细阅读观看,才能体会其中奥妙之处。他认为,许杰先生笔下有许多待挖掘的台州元素和印记,例如描绘得细致传神的台州自然风物,与有鲜明特征的台州方言,这无一不让他倍感亲切。他提倡能够进一步对这些台州元素和许杰先生常用的“男子作闺音”手法进行研究,或能取得不俗成就。

华东师范大学张春田老师论及许杰先生笔下“农村械斗”,“冥婚”的乡村风俗让当下生活于农村的读者产生陌生感,这是一种奇特的现象,也侧面印证了新文学的危机。究其原因,在于网络文学的兴起与“为人生”的写作态度被当下大多数作家忽视、拒绝、遗忘。他提倡能够将“新文学”成立之初的精神传承下去。

台州学院庄兰兰老师认为,许杰先生笔下的台州的自然风情和沿袭至今的民俗让她感到亲切,但仍有“陌生感”存留。但正是因为有许杰小说的书写,才得以让后辈得知前辈们曾在这片土地上的挣扎。她钦佩于许杰先生的风范,并为之深深触动。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老师提到,筹备此次会议是为了之后推进对于许杰先生的研究,一是开展编撰许杰先生文集的工作,此前出版的著作未做全面的梳理和校订;二是致力于让更多许杰先生的作品为世人所瞩目,能够让读者重新理解乡土文学,扩大阅读小说视野,重新进行考量;三是对马克思主义视野如何进入南洋视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寻他在左翼文学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第四,如何建构许杰先生所置身于的“左翼文学批评传统”也十分重要。他认为应该把许杰先生放到更广泛的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发展过程中,这样许杰先生才真正能够从一个过去的人物变成一个活生生的典范,他的书和作品才能真正获得当下存在的意义。

圆桌论坛结束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王嘉军老师主持了闭幕仪式,并感谢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浙江省文学学会和与会专家对会议的大力支持。最后,台州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建军为此次会议致闭幕辞。大会至此圆满结束。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