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不行不至,不为不成”——“元化班”本硕一体化培养师生座谈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4-03-15        浏览次数:63


2020年,“元化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19级“元化班”是中文系第一届“元化班”。2023年6月,首届元化班学子毕业,全班16人全员升学,其中10人免试直升本系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从本科生转变为研究生,这些同学在学业上有什么样的发展呢?目前的学习生活是否符合他们的期待?当他们回望本科阶段的培养时,面对自身的成长和学弟学妹们的困惑,作为“过来人”的他们会有哪些特别的心得和建议呢?


为响应学校卓越育人“回头看”工作,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根据学校工作部署与指示精神,3月1日 ,中文系“不行不至,不为不成”——“元化班”本硕一体化培养师生座谈会在人文楼4430会议室顺利举行。参与本次座谈会的有中文系副系主任方笑一教授、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专职辅导员焦艳老师以及“元化班”的同学代表,其中包括2019级“元化班”直研本系的同学及本科在读的各年级“元化班”同学。该活动由首届“元化班”班长、202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古舜禹主持。


汤拥华教授表示,中文系始终关注学生长足发展,致力于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举办本次座谈会的主旨是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科研训练情况,从经验出发回顾中文系拔尖人才培养的成效,促进培养机制的进一步建设。

方笑一教授以中文系老前辈的身份,分享了自己作为第一届基地班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心得体会,他强调,中文系的人才培养不仅立足当下,更放眼学生的未来,在中文系收获的知识与思维训练,能够帮助我们陶熔智慧、涵养人生、开阔视野。

焦艳老师从学生工作的角度回顾了近几年来中文系拔尖人才培养的成绩,她认为,在几届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元化班”同学积极参与各类学术论坛和校际交流活动,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十余篇,两名“元化班”学子荣获校长奖学金,这些成果牢固树立了华东师大中文系“元化班”这一品牌形象。

三位老师发言之后,与会同学就自身的学习心得、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与老师们展开交流。回顾来时路,2019级“元化班”直研本系的同学纷纷谈到拔尖培养过程中,自身在学术与专业上的获得和成长。一方面,“元化班”的“小班制”教学模式和学术导师制,不仅让同学和老师有了更多深入交流的机会,也让同学之间结下了更为深厚的情谊,更让有志于学术的同学能够尽早进入到科研训练中。另一方面,得益于本科阶段“元化班”的书目考试与个性化修读要求,在面对研究生书目考试与跨专业选修课程修读要求时,同学们能够从容应对、游刃有余。另外,“元化班”的学分转换制度非常有利于本硕两个阶段的过渡,不仅让同学们在硕士阶段拥有更多个人时间,以供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也让大家提前适应了研究生的授课方式,以便更好地调整自身学习状态。

本科在读的“元化班”同学就课程设置和学术兴趣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与诉求,希望“元化班”的课程设置能够更加丰富,让学生接触多样的教学风格和研究视野,也期待“元化班”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师生一对一交流的机会,找到学术入门的有效进路。2021级“元化班”学生代表周玮譞谈道:“目前同学们都很有自身的专业方向意识,但也不必将自己框定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内,而要打开学术视野。‘元化班’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传帮带的平台,以及各类讲座、论坛等学术资源,作为‘元化班’的学生,我们应当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开阔眼界,同时也要记得同基地班、师范班的同学共享资源,这亦能使‘元化班’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影响力。”


对于同学们的未来规划、现有困惑等问题,方笑一教授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他谈到以下三点:其一,有志于读博的同学,需要明确存在的困难,对将要面对的风险、可能对心态造成的考验,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其二,建议硕士阶段的同学,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好好读书,读书是做研究最关键的基石。其三,本科生要尽量拓宽知识面,不主张一开始把方向限制过窄。如果基础不扎实、知识面太狭隘,需要触类旁通时就容易捉襟见肘;将自己定位得过早,也会折损读书的乐趣。

汤拥华教授对座谈会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老师对于“元化班”同学的殷殷期待。一方面,汤拥华教授希望同学们惜时努力,珍惜宝贵的青春,珍惜身边的朋友和同窗,大家一起读更多有价值的书、做更多有价值的事;另一方面,他建议同学们利用好学校和院系的优秀资源,多多与老师进行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核心竞争力。


本次座谈会是中文系2024年卓越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文系将继续立足传统,大胆创新,加快和深化本研一体化的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撰稿:古舜禹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