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讲座回顾 | 曹顺庆: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阐释——向死而生之路
发布时间:2023-04-17        浏览次数:10

2023329日下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曹顺庆老师在腾讯会议上带来题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阐释:向死而生之路》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中国文论的守正出新系列讲座第十四讲,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赵厚均教授主持,校内外400多名师生在线聆听。

本场讲座的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一、直视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的学术困境,并提出困惑与反思;二、向死而生,重新反思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之路;三、从古代文论的古今通变、西方文论的中国化、走向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三个方面,探索中国古代文论获得新生的路径。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曹老师首先指出当代学界对于古代文论的一个普遍性态度:认为中国古代文论是没有活在现当代的,它只是死亡的文论、是博物馆里的东西、是秦砖汉瓦、是学者案头的资料或史料;认为中国古代文论既不能评论现当代文学作品,也不能参与现当代文论的理论建构,在一些方面更无法与西方文论媲美,是缺乏当代价值的文论。对于这一态度,曹老师直言,自己感到悲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理论大国,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观点,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是世界上三大文论体系 (中国、印度、欧洲)之一。要经过所谓的现代阐释与转化才能够被使用,本身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学者反思的。这不仅仅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个学科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现当代学术最严重、最深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曹老师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和转换这一主张进行了剖析和省察,他指出,转换往往暗含一个前提,即认为某样东西的原始状态不再保有必要性或合理性,已不能在当代使用了。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这一口号,本质上就是对中国古代文论当下生命力和有效性的否定。这个口号背后的前提是否能够成立,曹老师则持否定态度。

讲座第二部分,曹老师细致分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和转换”这一主张背后的思想倾向与立论根基:阐释转换的依据是“科学的”理论,即应当用科学的理论来阐释中国古代文论。之所以人们会否定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有效性与合法性,根源在于它是所谓的“不科学”的存在。按照当代“常识”,中国古代不可能有“科学”的方法,唯一的选择是西方的科学方法,判断的依据是西方理论,所以自然而然地西方理论也就成为了用以“阐释转换”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话语。接着,曹老师以《文心雕龙》、《原诗》、“风骨”、刘若愚《中国文学批评》的书写等为例,进一步为我们展示了在西方话语的元理论霸权下,中国文论自身的系统性、风格乃至民族性,是如何被遮蔽与撕裂的。曹老师警示大家:“在西方话语阐释下的中国古代文论,其主体性是长期缺位的。长久以来学界倡导的‘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这个公认为正确的阐释口号,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误导和致命一击。唯西方理论话语马首是瞻的古代文论的现当代阐释此路不通! 我们必须换一条路径,让中国古代文论走向新生!

讲座第三部分,曹顺庆老师从海德格尔、叔本华、尼采、福柯、德里达、荣格等学者对中国文论的吸收借鉴等具体例子出发,为我们呈现了古代文论的古今通变之可能、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之必要以及中国古代文论走向世界的前世今生。在他看来: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下仍然具有言说能力,是鲜活的理论,是同时具有现代性与世界意义的文学理论!而当代学者的职责与使命,就是看清中国文论这一鲜活特性,保有理论自信,继承这一有活力的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中华文论血脉。

讲座最后,同学们踊跃提问,从中国古代文论的主体性、中国文论走向世界的内容与方法、中国文论当代阐释等多个方面提出问题,与曹老师进行探讨、交流,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良多。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本场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主办|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

华东师范大学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学馆

文案 | 袁子墨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