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古文字知识中学行——华二附初的古文字与古代文化之旅
发布时间:2023-03-21        浏览次数:10

你知道几千年前的古人写的字是什么样的吗?你知道先民的衣食住行吗?从2022年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学生们迎来了一门回答上述问题的课程——《古文字与古代文化之旅》。这是一门依托中文系2020年入选的首批强基计划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学科的丰富资源,由中文系古文字强基班与师范班的高年级本科生担任授课教师,以古文字为线索,通过多彩的活动设计,深入浅出的知识讲授,向中学生展示古代文化与社会的生动图景,培养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一门拓展课。

 

一、追本溯源的教学方法

开课以来,这门课程已经在华二附初顺利上过两轮,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欢迎。

(教师讲授古文字知识)

(同学积极分享对古文字字形的看法)

授课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追本溯源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象形思维,注意汉字与汉字之间的贯通联系,揭示汉字的发展历程和文化意蕴。例如在以往的初中汉字教学中,同学们大多只知道”“等字的笔画、楷书写法,并不清楚他们的表义来源,也不会意识到这两个字之间的关联。在古文字与古代生产一课中,授课团队向同学们展示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是手持一禾,是手持两禾,由此可知现在常使用的主持、掌握之义和常使用的兼及、一并之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从而加深同学们对汉字理据的理解。

古文字与古代文化之旅课程还选取了适合同学们学习的出土文献材料进行讲解,从具体的辞例出发,延伸出文字背后蕴含的农业、狩猎、衣食等文化意义。例如古文字与古代生产一课,选用《甲骨文合集》9742甲骨拓片,由受年延伸至古人对庄稼丰收的重视;选用《甲骨文合集》28339等记录商王狩猎的甲骨拓片,认识古代狩猎的动物鹿、方法、动作”“等。再如古文字与古代衣食一课,选取《郭店楚简》缁衣片段和青铜食器、酒器,延伸至古代礼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汉字的演进课程中,授课团队注意选择《论语》《老子》《诗经》等国学经典有关的出土文献,带领同学们了解了两千年前的九九乘法表与竹简、帛书插图。这些例证的选择,一方面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一方面也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

 

在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在甲骨卜辞会记录什么事情这一问题上回答出了农业活动”“军事征伐”“祭祀典礼”“天象气候等等甲骨占问的重要主题。而在讲授西周金文板块时,同学们能在授课团队的引导下敏感地联系起历史课程中学习的相关内容,争相回答青铜礼器的作用。上学期期末,参与这门课程的华二附初的学生们谈起对课程的印象,谷子墨、曾绍邦、曹心悦等同学竞相发言,有的同学谈起结绳记事,畅谈先民没有文字之时记事的不易;有的同学对鹿的象形构造非常感兴趣,说起汉字象形的优势与自己对象形思维的理解;还有同学对“射”会意方式印象深刻,说“射”字的演变让他看到了汉字发展过程中的魅力。

 

二、收获满满的课程团队

课程的小组长陈戥、丁文仪、宋楚莹、方子彬、郑瑶、巩成林、李彤及参与上课的同学也都收获满满。师范班的丁文仪同学说:

拓展课的开展使我们师范生能够从理想的课堂走进实际的教学,从选题到备课,从试讲到上台,每一步都经历了重重的讨论打磨。一年半的时间里,肖建红老师、汤拥华老师、许可老师都给予了我们热切的指导与关心,强基与师范一起合作、互相支持,将古文字带进了中学课堂。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我们更期望构建多元的语文教学,搭建高校与义务教育间的桥梁。而通过古文字这一生动的课题,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一方面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希望这个项目能够一届届地传承下去,在我们的基础上越做越好。

强基班的宋楚莹同学说:

我很享受讲台,很享受和同学们一起徜徉在古文字与古代文化之旅中的时光。平日里自己学习古文字专业知识是一回事,站在讲台上和孩子们交流古文字与古代文化又是另一回事。短短的40分钟,我为同学们讲解与古代农业、狩猎相关的古文字和文化,同学们也给了我不少意料之外的积极反映,可以说是紧张有之,激动有之,惊喜有之,骄傲有之。

我们这节课打磨了两个学期,不断地修改内容、不断地试讲,在我这节之前,我也认真学习了其他组成员的讲课,了解学情,再不断地修改、不断地试讲。台上的40分钟,离不开全组同学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如果这一系列课程能够让中学生了解古文字,了解古代文化,能够让更多人对冷门绝学产生兴趣,甚至萌生研究古文字的想法,这是我非常期盼的。 

强基班的陈贝宁同学则提到:

我们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查阅《说文解字》《字源》《古文字谱系疏证》等工具书,明确字形结构和本义。然后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删除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偏简单的”“等象形字,也删除了战国文字以及甲骨文、金文中较难理解本义的复杂字形。最后查找了有关字形的文化常识进行补充,结合一些简单的甲骨文拓片、青铜器铭文进行讲解。给同学们上完课以后的感受是教学相长,我通过教学也发现了自己在古文字学习方面的不足,并将在之后的学习中继续加强,期待本学期的线下授课更加精彩。

(参与前两轮课程教学的同学所获得的证书)

 

三、来自老师的悉心指导

作为指导教师的华二附初肖建红老师自始至终对团队的课程设计、教学安排、课堂表现都进行了精心指导,给出了许多具体建议,例如在前四讲完成授课时,肖老师点评道:

总体内容上很好,同学们将自己在古文字上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人文小讲堂,能为初中孩子对汉子的了解打开一个深邃与丰富的大世界。后续录制的过程中,有几点建议:1.声音一定要响亮,第一位同学声音最大。2.在授课过程中,继续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内容与知识具体可感。这一点大家都做得很好。3.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思考与参与,加强微课的互动性。这一点第23讲做得很好。4.讲授语言可以打开一点,多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增加语言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同学们都很优秀和努力,继续加油哦!

上学期期末,肖老师对大家的整体表现非常赞赏:

你们传播古文字的热情给孩子们开了一扇学习的窗,这样专业而系统的内容,亲切且浅出的授课都是难能可贵的。对我而言,也开拓了视野,弥补了认知上的不足,感谢你们,期待你们以后在工作上大放光彩!

肖老师的每次评价,对课程团队来说既是鼓励,更是动力,促使团队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把富有知识性与文化性的古文字讲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适应初中学生的所需所想,力求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让古文字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更相契合。

 

四、传承有序的授课队伍

在前两轮的教学实践中,古文字进中学教学团队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转模式。课程由中文系汤拥华老师组织、许可老师担任学术指导,华二附初肖建红老师作为指导教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江斯羽负责申报。教学团队分为四个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每个小组每一学期承担12次课程。

每次开设新课,授课团队首先集中讨论,确定选题;之后由小组内部讨论,写出初稿;再发到团队群里由老师和其他小组内的同学审核,保证课件质量。在正式上课之前,小组安排试讲,邀请学术指导教师及高年级同学点评,以提升课堂效果。

(许可老师的学术把关)

除此之外,每学期的授课队伍也在不断调整,一部分同学因毕业及其他原因退出授课,新的强基班的学生又不断加入授课队伍,使得授课队伍衔接稳妥,知识积累持续不断,教学质量稳定提高。

新学期伊始,又是一年玉兰花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程团队的主要成员以及他们准备的精彩内容,与华二附初的同学们一起期待新的古文字盛宴。


成员风采

漆健桦:生也有涯,无涯惟智。

江斯羽:量力而动,其过鲜矣。

李晓燕、张芷涵、刘雯、陆奕汎

师泽如光,虽微致远。

方子彬: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王逸彬: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丁文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宋楚莹:明月无瑕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

陈贝宁: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陈亦鋆:好好吃饭。

谢倩芸: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

明杨: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谢昕洋: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周鑫彤(图右):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王嘉宁(图左):希望能在活动中和同学们一起探索古文字的魅力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