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殖民·语言·性别·文学——东亚殖民主义反思”学术工作坊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7-07-21        浏览次数:90

 

 

 


 

7月11日,“殖民·语言·性别·文学——东亚殖民主义反思”学术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理科大楼顺利举行。

此次工作坊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晓丽教授召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贵良教授、汤拥华教授、杜英副教授,日本首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大久保明男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张业松教授、李楠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外语学院李海英教授,《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编辑詹丽博士、上海商学院李冉博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陈实博士及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生邓丽霞、厦门大学台湾文学研究生博士生王莹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谢朝坤、硕士生何清、孙瑛琦、朱冯芳、雷钰等参加了会议。

根据议题,工作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场会议主题为“东亚殖民主义与语言”,由汤拥华教授主持和评议。研讨议题有:一、“周作人——文言实践与汉语表达”,文贵良教授以“五四”初期周作人的译作为中心展开论述,探讨周作人在外语与汉语、文言与白话的双重格斗中的汉语塑造;二、“伪满洲国的语言景观与汉语文学作品上问题”,大久保明男教授以27名伪满时期代表作家及52篇作品为样本,考察伪满洲国汉语文学文本在语言应用方面的特征及其与作家的语言环境、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关系;三、“论殖民地知识分子的自我话语建构——以作家爵青为例”,以伪满洲国作家爵青为例,谢朝坤探究了殖民地知识分子身份建构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四、“殖民语境下‘鲁迅话语’的建构——以伪满洲国对鲁迅的传播与接受为中心”,利用新发掘的第一手材料,詹丽博士梳理东北沦陷时期鲁迅传播与接受的特征,试图为建构东亚殖民主义理论提供另一种佐证与研究思路。

第二场会议主题为“东亚殖民主义与性别”,由李楠教授主持和评议。研讨议题有:一“伪满洲国日本女性殖民者的主体性——以牛岛春子的‘满人作品’为例”,邓丽霞博士以在满日系文人牛岛春子的代表作《姓祝的男人》和《张凤山》为例,展现了在日本占支配地位的殖民地,女性主体地位的缺失及其身份的不安定性;二、“但娣:异质文化的碰撞与反抗空间的形成”,孙瑛琦研究了伪满洲国女作家但娣在殖民环境中对多元异质文化的吸收与其作品中反抗空间的关系;三、“梅娘深入华北文坛政治——以《妇女杂志》为舞台”,作为由日本驻华北派遣军报道部直接经营的重要期刊,《妇女杂志》是梅娘深入华北文坛的重要舞台。何清深入考察了《妇女杂志》的刊物特征及其与梅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进了对梅娘的研究;四、“不彻底的女性主义——苏青小说矛盾性之一”, 朱冯芳结合苏青的经历解读其作品,阐述了作家苏青笔下的“女性主义”及其不彻底的一面,展现了苏青小说的矛盾之处。

第三场会议主题为“东亚殖民主义的理论思考”,由刘晓丽教授主持和评议。研究议题有:一、“《北京苦住庵记》中所见的中日文士”,结合木山英雄的《北就苦住庵记》,张业松教授对周作人“破门事件”的相关文人如沈启无、张深切、林房雄等发挥了独到的见解;二、“民族的美学想像:有关柄谷行人的思考”,汤拥华教授深入研究柄谷行人的美学思想并阐发其对中国美学研究者的启示意义:某一民族美学的核心问题,或许不只是激活本土理论资源以对抗西方学术霸权话语,更在于美学能否以理论范式的持续更新,为民族主义的话语实践保持一种自我批判的可能性;三、“沦陷区小说的叙事特征”,李楠教授高度概括了沦陷区小说的叙事特征,研究其内容,探索其成因并对沦陷区小说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四、“香港左派电影与冷战”,杜英副教授梳理历史文献,辨析20世纪5060年代早期中央电影管理部门、上海电影局和香港左派电影公司之间的合作、冲突与妥协的关系,以及殖民政府、在港台湾和美国的权力对于香港左派电影公司的遏制与渗透。

第四场为圆桌会议。李海英教授引言:“韩国作家安寿吉的‘满洲认识’研究”,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工作坊期间,在座教授和青年学者就会议内容做了深入探讨,或采用新方法,或贡献新材料,时而互相补充,时而彼此辩难,整场活动气氛活跃而热烈,使参与者受益良多。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