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久保明男教授谈战后日本的“满洲”叙述及其在文学上的表露
发布时间:2017-07-21        浏览次数:131

 

 

710下午,在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日本首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大久保明男教授举行了一场题为“战后日本的‘满洲’叙述及其在文学上的表露”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文系刘晓丽教授主持,中文系数十名研究生和博士生参加了讲座。

1932年,日本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同时,为强化对伪满洲国的统治,达到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目的,日本号召人民移居伪满洲国。日本战败后,有150万日本人被遣返回国。

对于这一段“满洲”历史,战后日本的叙述复杂多样,大久保教授详细梳理了战后日本的“满洲”叙述,并将其分为民间、官方和具有“满洲”经验的开拓民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以竹内好为代表,力主做好“历史的善后处理工作”,要正面面对“满洲国”历史,恰当处理“满洲”经验者的丧失感和屈辱感等问题;第二层面是以大藏公望、岸信介等为代表的官方叙述,侧重“纪录日本人如何栉风沐雨挺深开发荒野”之事,宣称要“如实记下日本人发挥创造力与奋斗精神而留下的经验”;第三层面是以大久保昭治为代表的具有“满洲”经验的开拓民的记忆。作为响应日本政府号召移民满洲的开拓民,大久保昭治一家八口,先后五人死于战争与饥饿,只剩姊妹三人被好心的中国人收留才侥幸生存下来。战后,大久保昭治反思并质疑日本的“满洲”政策及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平民造成的伤害。

大久保教授研究认为,战后日本的“满洲”叙述差异巨大,其原因在于叙述者身份、地位及到“满洲”时间的不同。同时,大久保教授以文学印证历史,以西原和海及小林金三的文学作品为例,具体说明了战后日本的“满洲”叙事复杂多样的缘由,同时批评了日本右翼史观。

大久保教授的学术报告见解深刻、逻辑清晰,充实的内容与风趣的讲课方式相结合,使同学们获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刘晓丽教授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并提出相应问题,参与讲座对其他师生也就此展开热烈对讨论。

主讲人简介:大久保明男,日本·首都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主要课题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东北地区文化史,伪满洲国文学及文化研究。2001年在日本共同创办并主持伪满洲国文学研究会,2007年出版会刊《中国东北文化研究广场》。自2011年任殖民地文化学会理事。近年来积极参与以“殖民主义与文学”为专题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中文主要著作有《伪满洲国的汉语作家和汉语文学》,《伪满洲国主要汉语报纸文艺副刊目录》等。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