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辞旧迎新,相聚榕城——第二届语文教育论坛报道
发布时间:2015-12-31        浏览次数:94
    为促进语文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构建理论与实践、高等院校与中学一线深度对话的平台,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第二届语文教育论坛,于2015年12月25日在福州拉开帷幕。全国各师范大学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和文学教育研究的专家、福建省中文师范专业及中学语文界有关人员相聚一堂,探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与突破”。

 

开幕式由福建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林志强教授主持,院长郑家建教授致欢迎词。福建师大社科处张华荣处长介绍了语文教育论坛的目的和意义,表达了传承和延续的愿望,尤其对论坛与台湾地区的合作做了小结和展望。

本次论坛共有三场主题演讲。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以“文论的危机和文学文本解读”为题,指出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理论基础还没有确定。他认为,语文教育现在依靠的是文艺理论,而且基本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引进苏式的文艺理论,它主要有两个特点:机械唯物论(强调真实就是美)和教育价值论(强调要有教育意义)。这个理论基础造成了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强制性解释、歪曲性解释。孙教授通过对口语交际、文本解读中大量案例的剖析,以及中西语文教育的比较,对我们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出要建立白话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孙剑秋教授,向大会介绍了台湾课程纲要的修订过程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果,如重视弱势团体、出台补救教学的能力指标、寻找制定标准的理论依据。在教师培训方面,孙教授介绍了两岸交流的现状,指出真正影响两岸基层教师的是“课堂观课+现场交流+专家点评”的模式。孙教授还呈现了台湾教材编写的基本情况,如审察制度、文白比例、选文范围。最后,孙教授以“15岁国际评量规范之阅读素养学习与评量云端平台”为题,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各种阅读类型的阅读策略,对现场听众颇有启发。有好几位与会教师提问,与孙教授交流关于两岸语文教育的想法。

《十九世纪影响汉字汉语的三大西方理论》是华东师大中文系文贵良教授带来的主题演讲。他从明朝西方传教士们对汉字汉语的认识谈起,指出在中国古代的知识谱系中,根本找不到“汉字汉语属于落后野蛮的文字语言”这样的观点。19世纪影响汉字汉语价值观的因素,来源于三方面的理论:黑格尔的历史进步论,洪堡特与马克斯·穆勒的语言类型学,达尔文与施莱歇尔的语言进化论。文教授通过引用中外学界对这三大理论的批判,为汉字汉语辩护,指出应根据汉字汉语的特征对汉字汉语进行合理的价值定位。

除了三大主题演讲外,论坛在25日下午安排了“小组研讨”。与会老师们根据事先提交的论文分为两个小组,围绕“课程与教学论视角的语文教育”、“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改革”、“写作教学改革新思维”、“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两岸语文教育比较”、“语文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六个分主题进行研讨。第一组由华东师大王意如教授和福建师大赖瑞云教授主持,具体发言有:杨焄《读<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叶丽新《美国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文本细读”研究》、周建琼《浅谈童话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欧阳芬《摭谈语文本体教学的文本分析结构层次》,等等。第二组由福建师大林福明副教授和江西师大詹艾斌教授主持,具体发言有:潘新和《表现与存在——语文学再出发》、冯铁山《课程论视域下的中小学作文课程开发摭谈》、苏勇《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周燕《思辨性阅读中的“听着意识”》,等等。

26日上午,在两组主持人汇报完各组研讨情况后,论坛举行了闭幕仪式,宣告本次论坛圆满完成,并将接力棒交给下一届论坛主办方之一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周燕供稿)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