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久保明男《伪满洲国日本文人笔下的“满洲”与“满人”》讲座报道
发布时间:2015-12-30        浏览次数:161

      20151225上午,在中文系三楼特藏室举行了一场主题为“伪满洲国日本文人笔下的‘满洲’与‘满人’”的学术讲座。主讲者是日本首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大久保明男教授,中文系刘晓丽教授主持,中文系、俄语系、日语系、政治系的部分青年教师以及研究生和博士生参与讨论。

大久保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主要研究二十世纪上半叶东北地区文化史,伪满洲文学及文化研究。主要学术贡献是重新清理日本殖民时期的文化遗产,批判日本殖民及其给东亚地区带来的创痛。提出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的新论题。大久保明男积极推动日本学界东亚殖民地文学研究,是东亚殖民地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

大久保教授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本次讲座。首先是讲述《伪满洲国日本作家作品集》出版的意义。这本书的出版可谓是“空前绝后”。相较于中国文人伪满洲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日本翻译和传播的繁荣,伪满洲国时期日本文人创作的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可谓惨淡,当时的日本文人写作了一批描述“满洲”和“满人”的文学作品,但随着“满洲国”的崩溃被埋没在历史尘埃中,更没有被介绍到中国来。所以这本著作堪称“空前”。既然伪满洲时期日本文人创作情况被历史淹没了70多年没有专门的研究,之后应该也难在关注,当然也不排除此书之后,学者的兴趣会被唤醒。所以也可堪称“绝后”。虽然大久保教授谦虚的指出所谓“空前”,“绝后”都只是夸张的说法,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本书的开创性意义和学术价值。其次大久保指出,以史为鉴不应该仅仅是口号,更应该是我们扎实研究的基础。所以我们要知道伪满洲时期的日本人怎样想,日本作家怎样想,这对于现在处理中日关系也有所裨益。实际上战后日本对作为梦幻之国的满洲国的叙述和记忆是很复杂的,并非单纯的仇恨或怀念那么简单,大久保教授则从研究中发现,日本文人四种复杂的满洲情怀。有些日本人对于战败被驱逐出中国,对曾经美好的东西转瞬即逝是十分失落,他们对一般历史(侵略史)的认识是被动的,消极的,有很多感伤的记忆。他们是不愿意承认的。还有一些日本文人认为自己是在帮助整个东亚与欧美列强抗衡,是在帮助中国人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他们对满洲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的,对满洲国怀念,憧憬,向往,美化甚至是幻化。甚至有一些满洲二代把满洲国作为故乡的,但随着他们被驱逐,他们美好的既有被封存,造成了他们的失落感和记忆无法再生的虚幻感。这其中也包含着对故乡丧失的痛惜,日本不是老家,中国也非故土的无家可归的失望感。

第二,大久保从两方面介绍了如何阅读这部作品集。首先在编辑方针上,是以满系作家,作品为主;以短篇小说,诗歌为主;摒弃赤裸裸的歌功颂德的文字,以揭露满洲国的欺骗和矛盾,描述其他民族的生存状态及反思自身民族的作品为主;并兼顾满洲文学评论的文章。其次他便详细介绍了伪满洲日本作家的写作角度。一、日本文人对新大陆,异乡,荒漠,野园的憧憬和向往,洋溢着浪漫主义和探索精神,但同时也掩盖了日本对外扩张的实质。二、日本本土的无产阶级作家在遭到本土的驱逐后,逃到满洲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将目光倾注于中国农民或城市下层人民,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述当地人民的心理状态,体现人道主义的关怀和憧憬。三、也有一些清醒的作家认识到了民族间的隔阂,疏远,争斗和倾轧,倾吐“民族协和”的绝望或揭露同床异梦的实质,反省和抨击了作为统治者的日本民族的自高自大。四、有的作家则注意到了当时白俄流亡民的没落生活,体现对流亡奴的同情和人文关怀,表现了自身精神家园的失落。五、还有作家描述了民族间的争斗,矛盾,结局却偏向政治宣传,实质上却暴露了民族协和的无法实现。

大久保教授的学术报告逻辑清晰,史料详实,讲解细腻,他从大量被忽视的作品入手,将我们带入到伪满洲国日本文人的心境和文化语境中,了解日本人对满洲国的认识,增加了我们研究伪满洲文学的向度。对于大久保教授的讲座,刘晓丽教授也做出了精彩的回应,指出被殖民者被过度强化,殖民者的细节却没有足够的清理。《伪满洲国日本作家作品集》则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在讲座的最后,一些同学针对大久保的讲座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如“日本作家为什么不学习中文?”“俄系作家作品在日本的出版情况。”大久保教授也对这些问题一一回应。细致的阐述,精彩的对话和思想的碰撞,使在场的同学们都受益匪浅,本次讲座也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孙瑛琦撰稿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