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百场校级】何金俐谈:王国维“心不在史”——重读《宋元戏曲史》
发布时间:2015-06-12        浏览次数:159

 

6月10日,经中文系刘晓丽教授的邀请,美国德克萨斯州三立大学何金俐博士在我校闵行校区中文系特藏室作了《王国维:“心不在史”——重读<宋元戏曲史>》的演讲报告。

 

何金俐博士从学术界对《宋元戏曲史》研究和评价的几个“公案”出发,指出现今学术界将主要其当作史学著作研究,而常常忽视其审美精神价值层面,而后者恰恰是王国维“曲考”的着重之处。王国维写《宋元戏曲史》其心不在史,而重在寻求宋元戏曲研究中的美学救赎之源。

讲座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王国维这一意旨。第一,如何看待王国维比较文学视域中的戏曲史视。第二,王国维戏曲“源”考的本体美学追求;第三,《宋元戏曲史》的“民间”视角与“自然”艺术观的推崇;第四,史传传统的影响与其运用。

在探讨王国维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戏曲史观时,指出,王国维运用“戏曲”而非“戏剧”这一名词的立意,就在于他看重的是戏剧中的“曲辞”部分,而非“宾白”部分。因为王国维并没有追寻亚里士多德《诗学》以来重视“情节”和“戏剧冲突”的改造意识那样的西洋戏剧传统,而是着意在理清中国戏曲独特发展脉络过程中,培养内在自发的改造意识。他重视自我省察的更生力量,重视“思想的感动”和“人格的伟大”等艺术精神,而非文体体裁意义。

对于戏曲考源的方向,王国维强调元剧不是凭空而起的,而是具有“变迁之迹”的艺术的传续性。一方面,他在寻找戏曲与诗词的同源性上,指出“戏曲”承续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古风,是诗、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以来“诗乐舞”一体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样态之一。另一方面,在对戏曲美学特征的论述上,他将一个“鄙俗不足道”的民间文学拉入正统文学的高度,赋予其高度的艺术合法性。

王国维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从艺术的时代性方面强调了每一种文学样态都有其充满时代特性的自足完满的生命历程。而戏曲发展到元代,具有了这一体裁文学的自然、真朴的可贵品质,如婴儿呱呱落地般的“新生”品格,充满茁壮成长的潜力,是“活文学”的特征。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学术界对明清戏曲赋予高度评价,而王国维偏认为“明清戏曲是死文学,元曲是活文学”。戏曲发展到明清时已高度成熟,成熟的代价往往是趋于雕琢和工巧,人工造作的痕迹明显,不如新生时的灵动自然。由此,进一步概括了王国维推崇“民间”视角和“自然”的艺术观。民间视角体现在王国维所推崇的新鲜俚俗的语言、佛禅入儒以后所产生的思想碰撞,以及“民间”与“庙堂”相对而隐含的“讽谏”的边缘话语和自由功能。同时,“民间”还与“不可雕琢”和“真切”等“自然”概念相关联。王国维认为“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王国维用“自然”和“意境”两个概念来赞美元曲的生命活力和浑然天成。但是,在王国维的艺术审美体系里“赤子”与“境界”才是最为涵融丰富的超越本体性的概念。王国维认为元曲虽然具有清新可贵的自然活力,但是缺少力度和气度,还未达到他在人间词话中用“赤子”和“境界”所表达老子所说的“精之至、和之至”的状态。

这从一点上,也可以看出王国维明显的经史取向。他把中国史传传统,融入现代革新意识,推崇“自然”和“民间”的美学价值和精神力量,尝试为“垂垂老矣”的中国文化精神寻找重新激活的力量。

讲座由于内容深刻别致,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深刻思考。刘晓丽教授对此进行了点评,现场观众纷纷发言提问。何金俐博士根据现场提问,进一步介绍了王国维在美国和欧洲学界的研究状态,以及西方关于中国美学研究等等一些情况。

(邱晓丹撰稿)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