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9日下午1点,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报告厅举办了一场丽娃学术沙龙暨“满洲国”研究学术沙龙活动。主讲人是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专业博士候选人华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晓丽教授主持,华东师大中文系、政治系、历史系、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社会学系部分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
第一个主题是“日俄战争”与“满洲王道”。华锐提出了一个问题,“满洲国”意识形态中所谓的“王道政治”、“五族共和”的观念究竟是来源于何处呢?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华锐在此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考察视角。其一,历史的景深,华锐梳理了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东北被占领的历史。其中,从1900年到1904年,东北处于完全的俄国占领之下,这时期俄国在东北是有殖民意图的,而不仅仅是军事占领。俄占东北时期对后来的“满洲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满洲国”的很多政治理想,诸如“地方自治”、“保境安民”、“五族共和”等便来源于此。将“满洲国”放在长时段的历史中,来考察“满洲国”的意识形态、社会统治结构,重新考察期意识形态的来源。其二,把“满洲国”从日本的观点里剥离出来研究。研究殖民主义的时候不仅要研究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影响,而且要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殖民地与宗主国构成的帝国系统是如何演进的,在这个系统中殖民地对宗主国形成了怎样的影响。所以,帝国研究就从从中心到边缘的研究变成了从边缘到中心的研究。华锐提出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研究边缘对中心的影响,即不仅研究“满洲国”对日本的影响,还要进一步考察当把“满洲国”从日本帝国中剥离,把“满洲国”自身视作一个中心,视其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和影响,会得到不同的认识。也就是说,要在边缘寻找中心、在边缘重构中心。
为此,华锐利用大量的史料来考察俄占东北时期是如何引出后来的“满洲国”设想的。华锐主要的观点是,俄占东北时期,俄国驱逐了清朝的势力,它为东北的地方创造了一个新的地方政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一些地方精英在俄国人的支持下,利用了占领下的政治真空,创造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蓝图,形成了一个新的地方治理模式。当日本人进入东北炮制“满洲国”时,虽然这个政治空间的结构、性质都和俄占东北时期完全不同,但同样都是突然的混乱、突然的崩坏和突然的新秩序的重构。所以当日本人邀请这一批地方精英出山时,他们都非常乐意,把自己的这一套政治蓝图又拿了出来。华锐认为,后来日本人提出的比如“保境安民”、“保民而王”、“五族共和”等一系列的政治口号其实都可以在俄占东北时期找到它们的蛛丝马迹。这些都不是日本人的创造,而是可以从俄占东北的历史中考察“满洲国”时期的情况。
接着华锐介绍了俄占东北时期的具体情况。俄国占领东北,在北满和南满的策略是非常不一样的。在北满,俄军制造了很多血腥残忍的侵略事件,但是从南部进入的这一支俄军,看起来似乎平和的。华锐考察了很多当时的地方志、档案、信件等资料,发现这一支俄军和中国的地方官僚关系很好。这些东北的地方士绅为了地方和平,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而去和俄国人合作的行为,很快转变成利用俄国人创造的政治空间和条件,来改革地方治理模式这样的尝试。华锐在此提到了两个这样的人物:袁金铠和于冲汉,并列举了包括他们在内的这群地方精英在俄占东北时期做出的一系列改革,例如辽阳巡警、宁远亩捐、公议局和保卫公所的建立等等。这些创建都对以后的政治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接着,华锐具体介绍了“满洲国”意识形态的几个重点:“保民而王”、“地方自治”、“亲仁善邻”、“文治/不养兵”、“保境安民”、“实行王道”,他认为在俄占东北时期就已经有了以上这样的说法,并非“满洲国”独有的创造。
这些与俄国人、日本人合作的地方精英,例如于冲汉、袁金铠等等,在中国的话语语境中是万恶的汉奸形象。华锐考察了日本所谓的“造神运动”,即日本是如何将这些汉奸造成神的。华锐认为,日本人要证明“满洲国”不是他们凭空弄出来的,而是东北的地方精英具有本真性的追求民族主权的运动,因此汉奸对于他们来说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些人是所谓主权的支柱,有了这些人才能证明满洲地区是一个有自己的独立民族和独立主权的地区。因此,当日本人到了东北之后便选取了这样一批地方精英、地方的合作者,把他们造成所谓的“满洲建国之父”、建国巨头。
但是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地方精英、汉奸与日本人的要求有契合之处,也有相违之初。这些人虽然在外国的占领下,形成了一个要以自己的地方治理模式来自治、保民、实行地方王道的思想,但是整个模式都是在东北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样一个大框架、大前提下来实现的。华锐以于冲汉为例,具体说明了像他一般的大汉奸实际上也是有其复杂性的,他也是一个不愿意脱离中国、不愿意脱离中华文化圈的人。在于冲汉去世后,日本人想利用于冲汉的葬礼把他塑造成一个“满洲国”的建国之父,但实际上于冲汉的形象在当时日本人的悼词和当时中国人的悼词中是分裂的,一个是“满洲国”的建国之父,一个是中华民国治下的地方精英。华锐认为,于冲汉是一个罕见的中日合作创造出来的形象,中日两国在战时、在占领状态下共同创造出来的——造“神”与造“鬼”,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语颠倒的过程。
第一个话题结束后,刘晓丽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在场的师生也针对华锐的观点提出了一些问题,思想在此交锋,讨论热烈而深入。
在短暂的休息之后,转入第二个话题:“满洲国”研究的海外资源。华锐在美国、日本都有很多寻找“满洲国”史料、资源的经验,他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为同学们介绍了有关“满洲国”研究的海外资源。华锐首先介绍了日本、美国、俄国在“满洲国”研究资源方面的整体情况,接下来依据他的实际经验分别具体介绍了美国和日本的资源。美国“满洲国”研究的资源包括国会图书馆中的接收资料、图片地图等,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的有关馆藏以及数据库资源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等等。日本方面:日本国会图书馆中的宪政资料室保存了石原莞尔、片仓衷、古海忠之、宫岛诚一郎文书等大量资料,近代资料数据库中也有很多资源。日本的中央档案资料方面,有外务省档案馆以及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保存的资料。在日本的大学藏书中,包括神户大学综合文化图书馆、爱知大学丰桥霞山文库、拓殖大学旧殖民地关系资料、滋贺大学经济经营研究所数据库以及鹤岗乡土资料馆中都保存有大量资料。在新闻报刊方面,神户大学新闻记事数据库、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等等都有很多“满洲国”研究的相关资源。
此次活动,是刘晓丽教授主次的“伪满洲国研究国际工作坊”系里活动之一,国内外、不同学科的学者以“满洲国”为话题,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与讨论,使参与工作坊的学者收益良多。
吴璇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