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文学去哪儿”第六届中文系原创文学大赛落幕
发布时间:2014-05-06        浏览次数:174

文学永远与年轻的心同在

——“文学去哪儿”零杂志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第六届原创文学大赛颁奖典礼圆满落幕

  2014年5月4日,中文系第六届原创文学大赛在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以颁奖盛典的形式圆满落幕。本届原创文学大赛题名文学去哪儿,既是对当代文学何去何从的诘问、也同样是对现今文学如何存在的思索。大赛自201311月启动,历时六个月来,共收到包含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小说四类共1200余篇投稿,同时在校内举办多场系列文化沙龙、讲座、路演、网络宣传等活动,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次颁奖典礼对本届原创文学投稿进行评点和总结,也以朗诵、说讲等形式展现了其中四篇佳作,师生之间讨论热烈,唤起学生们对文学创作的热情。正如观摩教师赵厚均老师在朋友圈中说的文学去哪儿?文学在青年心中!

 

古体诗组:传统文学的传承与新活力

  通过本次大赛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当代青年对于古体诗依然有着强烈的热情和追求。中文系教授李舜华老师对古体诗组做出点评,表达了她对参赛作品格律规范的惊喜和赞赏,并从音韵、意境两方面重点点评了一等奖作品《疏影》。一等奖获得者潘梦秋对其作品进行了展示,详细讲解了词中各处遣词造句的用意,多处的用典和规范的格律体现了其深厚的诗词功底,这正是对传统文学的尊重和继承,同时,和许多二、三等奖的获奖作品一样,其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新意,体现了古代文学在当代年轻人笔下焕发出的新的活力和无限可能。

小说组:文学技巧与思想的双重考验

  小说是作者架构出的别一世界,是对现实世界中的诉求的转移,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不仅需要老练娴熟的技巧,也需要值得人们思索的内容和思想,对于年轻一代的我们来说,或许拥有足够的架构虚构世界的想象力,但技巧与思想难免稚嫩,这也是为小说组颁奖并致辞的《收获》杂志编辑走走提出的意见,“思索不深入”、“回避了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情节逻辑上有缺陷”。而在随后一等奖获得者之一李歆捷同学的作品展示中,又可以看出其作品《雾中的蚂蚁》流露出的年轻人特有的对世界的敏感和思索,这种赤子之心对于文学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散文组:文学可以去往纯粹的个人体验

  “文学去哪儿?”文学去往的方向很多,可以是个人情怀,也可以是家国天下,散文也许承载了更多放开情感、恣意流淌的可能。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老师认为,本届的散文作品与往届相比,少了很多过于矫情的“轻飘飘”的作品。一等奖作品《叔叔的浪子人生》控制力强、情感把握到位,文笔也十分老道;而另一一等奖作品《混沌手记》相比之下虽并不完美,却有着当代年轻人独特的阅读经历与情感体验,虽然琐碎似呓语,却是年轻一代强而有力的发声,“文学永远和年轻人在一起”。

现代诗组:对诗意的传统审美趣味发起的挑战

  什么样的意象是诗意的、可以写入诗歌的?从前的现代诗告诉你:是阳光、雨水、花草山河……而在当代,在原创文学大赛上,写诗人对传统的诗歌审美趣味发起了挑战。点评老师认为,诗不应该局限于少年人喜欢的琐碎的个人情感,更应该尝试去展开更为宏阔的视野,在一等奖获得者董熙良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木马时代》时也谈到了这些问题,他用犀利和大胆的言辞去解释他心目中的诗的审美趣味和无限可能性,体现了年轻的才华和锋芒。

 

寄语与致辞:坚守文学路

  活动的最后由《收获》杂志编辑走走致辞,她结合自己的文学经历,告诉同学们其实文学的路非常艰难,是一种在整个文学史里的竞争,很多时候是徒劳的,但年轻的心中那一团火焰支撑着我们一直坚守着文学之路。

 

 

 

    原创文学大赛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展示,也是对年轻一代趣味、视野、才华的展示,通过本次颁奖典礼的总结和回望,展示了优秀的参赛作品,进行了专业的文学点评,激发了同学们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体现了文学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活力和希望。举办这一活动的当天正值五四青年节,也许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巧合——“文学去哪儿”也许永远得不到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文学将永远与年轻人同在,文学将永远能唤起年轻的心对它的热情和探索。

第六届原创文学大赛获奖人员信息汇总.xlsx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