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文论的现实情怀与话语创新”学术研讨会暨徐中玉先生追思会圆满闭幕
发布时间:2019-12-30        浏览次数:128

        为悼念学术泰斗、思想楷模徐中玉先生,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国文论的现实情怀与话语创新”暨徐中玉先生追思会于2019122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办公楼小礼堂举行。大会缅怀先生风范,重温先生教诲,领会先生思想,传承先生精神,并通过研讨进一步推动中国文论研究的话语创新。

 

      

       上午9时,会议正式开始。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吕志峰副教授主持,吕志峰书记介绍了前来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并向大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随后,上海作家协会代表王伟书记、外地专家代表陈晓明教授、本地专家代表陈引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朱国华教授先后致辞。

       上海作家协会代表王伟书记在致辞中回忆了徐中玉先生获得“上海文学艺术奖”终生成就奖的一个细节:当徐先生上台讲述获奖感言时,就简单地说了一句,感谢大家!这体现了一位大学者的淡雅和超脱,也展现出徐中玉先生特有的风骨和风范。在今天这个慎终追远的大会上,我们在缅怀徐中玉先生、回顾他和老一辈文学家超越前人的贡献的同时,也应深刻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在文学发展日益世界化、具有无限开放性的情况下,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提携后进的精神,为文学发展多做导航指向工作,这也是我们今天在文学领域守初心、担使命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路径。


 

 

       作为外地专家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晓明教授在致辞中谈到,他一直感念徐先生对自己青年时期学术成长的关怀提携。他认为徐先生是一位非常有天下情怀的学者,一身正气,其精神品德能够给人以强烈感染。徐先生参与创建了中国文艺理论学会,这不仅是“新时期”以来最早成立的国家级学会之一,也是最团结、最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学术团体之一。此外,徐先生对大学语文教育的贡献已惠及无数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面貌。


 

 本地专家代表,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引驰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徐中玉先生漫长人生的105年,也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105年。一个国家经历了大的变化,一所大学、一个系也是如此。一个人能走过这么漫长的变化时期是很难想象的,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会觉得相当圆满。徐先生称得上是一个“三不朽”的人物,既立德,又立言,又立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作为会议主办方的代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朱国华教授在致辞中感谢各位学者的到来,他谈到,华师大是一所特别受关爱的学校,中文系也是特别受关爱的系,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徐中玉先生。今天大家汇聚一堂,追思先生的音容笑貌,目的是清点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同时也是在清点昨天的中文系留给今天以及明天的中文系的精神遗产。他希望所有代表能敞开胸怀,充分交流思想,以进一步明确未来前进的方向。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上午10时,“中国文论的现实情怀与话语创新”学术研讨会暨徐中玉先生追思会正式开始。追思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谭帆教授主持,在主题发言环节,陈伯海,王纪人,黄世瑜,胡晓明,朱志荣,蒋树勇、祁志祥,吴炫八位学者论及徐中玉先生为人、为学和为德的各个方面,使徐中玉先生的品质与风范再次鲜活起来。

       在题为《留得正气在人间—悼中玉师》的发言中,陈伯海研究员回忆自己学生时代与徐先生有关的往事。他谈到:“今天怀念徐先生,是要学习他身上的知识分子精神。徐先生最让人佩服的,正是那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关怀社会民生的态度,以及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的一种原则立场。”


 

王纪人教授做了题为《“想做点好事实事,如此而已”——悼思中玉先生》的发言。在他看来,徐先生之所以德高望重,来自于他的人格魅力,来自于他的学问,来自于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来自于他对事业的那份执着。


 

黄世瑜教授因个人原因未能到场,陈丹老师替其宣读了题为《一位永做更高攀登的人》的文章。文章中,黄教授谈及徐中玉先在做文艺理论研究之余,也致力于教书育人,并将其看作一生事业,认为这份事业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徐先生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逆势待蓄,顺势奋行,是一位永向更高处攀登的老师、学者、凡人、大家。


 

 

      胡晓明教授的发言论及徐中玉先生的中国文化情怀。他认为,徐中玉先生有中文人温暖的气息,和他相处,如沐春风。他概括徐先生的六个特点为:刚健进取的人生态度、人文优先的社会理念、爱国进步的政治理念、宅心仁厚的君子风范、兼容言功的儒家气象、活古化今的大家视野。


 

朱志荣教授因出公差未能到场,汤拥华教授替其宣读了文章。在文章中,朱志荣教授回忆自己受到徐先生的提携、指导和鼓励的点滴往事。在徐先生辞世后,他曾于2019627日写了一幅挽联,以示追思:学界泰山北斗,著述教材惠施万千学子;后昆伯乐知音,学会刊物彰显一生情怀。


 

蒋树勇教授因私人原因无法到场,侯毓信替其宣读题为《师恩永泽》的文章。在文章中,蒋教授提及徐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导”师,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指导每个人找到自己最适合的研究方向。徐先生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广阔的研究眼界及博大的胸怀,正因为这些品质,他能够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徐先生始终重视培养学生做研究的基本功,尤其是做扎实的资料积累。蒋先生谈到,尽管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查找资料可以用秒计,但基本原理还是海量的文本积累,而徐先生早在20多年前,就以此法来训练学生。


 

祁志祥教授在发言中回忆其与徐先生的师生缘,他从徐中玉先生的人品与道德出发,阐述徐中玉先生的文论基本点和主题。徐先生始终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作为一个学者,他以学术为一生的使命。祁教授感谢徐先生对自己学术起步和成长的知遇之恩,怀念徐先生开创性的研究、开阔的眼界和包容的个性。


 

吴炫教授做了以《从徐先生的信念思考我们应有的信念》为题的发言。他谈到,徐先生办学会,办刊物,编《大学语文》,以具体的行动,平等地关爱每个学者和每个学生。徐先生始终认为,教育应当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他也将这一观念作为自己的一份重要责任,并贯穿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今天我们仍然应该继承这种人文观念和教育观念。


 

 

       在自由发言环节中,过传忠教授回忆起与徐先生相处的点滴往事。他总结,“徐先生是一个普通,平实,人格高尚的老学者”。


 

陆继椿在发言中提到,徐先生想编一套中学教材,但愿望尚未实现。现在的语文教材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与时俱进,观点很多,流派很多,新名词很多,但仍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我们要继承徐先生的精神,进一步做好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


 

王圣思在发言中追忆徐中玉先生:“他是一个很有风骨的人,在风雨飘摇当中度过了二十多年。但徐先生在学术上很认真,作为《文艺理论研究》最后的把关人,先生对这份刊物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的创新,他的开明,他的明智和包容,让我们受益匪浅。”


 

       下午1330分,“中国文论的现实情怀与话语创新”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第一场发言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方智范教授主持,学者毛时安、陈引驰、周锡山、濮侃、田兆元、彭国忠分别做了主题演讲。

       中国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副主席谈及徐中玉先生为人为文,他认为,没有徐先生,就没有今天的自己。“不管做什么,首先要做好一个人,徐先生就真正做好了一个人,他关心国家大事,通过办刊物,他一直在商量着要建设中国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徐先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怎样做知识分子,怎样做学问的榜样。”


 

       陈引驰教授在发言里谈及徐先生早期的研究,重点讨论了徐先生论述中国文艺批评受佛教传播影响的文章。陈教授认为,徐先生的研究很有意思,关注的面很广,且具有开创性。


 

 

周锡山教授谈及徐中玉先生在古代文学理论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指出徐中玉先生高屋建瓴,把古代文学理论的伟大成就和重大意义谈得很透彻。徐先生循循善诱,教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写论文,如何站在全方位的角度来思考古代文论。


 

濮侃教授在发言中谈及徐中玉先生与修辞学科的关系。据他回忆,徐先生很支持修辞学科的工作和研究,多次举办座谈会,出谋划策,把一些琐碎的日常工作当成自己的专业工作来对待,非常热心。语言工作离不开修辞学,而修辞学科正是在徐先生的助力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会,得以繁荣、恢复和普及。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副院长做了题为《“芭蕉扇”与青年徐中玉的民俗情怀》的主题演讲。他认为自己的民俗学研究冥冥之中和先生的治学叠合了,先生对他的关怀以及对民俗学的支持,让他至今难忘。


 

华东师范大学洪本健教授指出,徐先生是一位爱才和惜才的学者。他对中文系非常热爱,敢讲真话,总而言之,徐先生是一位有风骨的人——没有随风倒,骨头很硬,很敢讲话,始终如一。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代表彭国忠教授谈及了徐中玉先生的苏轼研究。他回忆了徐先生的论文研究思路,并追忆进入“新时期”以来,徐先生为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发展所做的努力。


 

主题发言结束后,复旦大学中文系袁进教授进行了点评。袁教授表示,大家的发言令他回忆起许多往事。从徐先生的文章中能看出,他一直能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融合当下,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正是因为徐先生的高瞻远瞩,华师大才能够位居全国中文系的前列。


 

下午1515分,第二场主题发言在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与中文系教授祁志祥教授的主持下展开。刘锋杰、陆炜、谭运长、程华平、王峰五位学者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苏州大学刘锋杰教授深情地回忆起徐先生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他论及徐先生文论里的几大贡献,其一是反对极左思想,探讨艺术规律;其二是始终坚持“文学是人学”的主张;其三是以“天地之至文”作为对文学创作的期许。


 

西南大学徐行言教授认为,今天追思徐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徐先生的遗志,继续努力。他着重从徐先生推动恢复大学语文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这一角度做了发言,他表示,徐先生呼吁大学精神重建,实际上是提出一个观点,即大学需要增强人文精神培育,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


 

新华初中荣誉校长陆继椿校长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谈及徐先生的文章对教材编写的启示作用,认为先生在“学什么”和“怎么学”两方面都富有真知灼见,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徐门首届弟子代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侯毓信教授回忆了四十年师生友谊的一些琐事,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怀念与感恩,他说:“徐先生对我的影响,四十多年来,一直铭记在心”。


 

徐中玉先生第三届弟子,南京大学文学系陆炜教授表示:“徐中玉先生的学术品格——坚持、博大、创新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徐先生的人品、学问、情怀、境界,不是中国文论的现实情怀和话语创新所能概括的。现在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就要像长城般创造,运河般创造,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拼命干事。”


 

徐中玉先生第四届弟子谭运长研究员做了题为《徐中玉先生教育思想的实践特色》的发言。他指出,徐先生一直重视人为中心的教育,突出的特点是有教无类。徐先生温暖而充满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对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代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程华平教授认为,徐先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他以敏锐的眼光和忧患意识准确地抓住了当时大学语文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联合倡议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大学语文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的开设,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人生观念,把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文艺理论研究》杂志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峰教授从办学会和编杂志的角度,谈了自己对徐先生的前瞻意识和开阔胸怀的理解。他指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和《文艺理论研究》一直保持开放的姿态,关注新思想,注重扶持年轻人,故能始终保持生气勃勃的状态。目前刊物正努力向国际化发展,同时积极筹划设立学会会刊论文奖,这些都是要将徐先生所开创的传统发扬光大。



发言结束后,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进行评点。陈教授从文艺学、大学语文工作、学术品格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发言。

 

第二场发言结束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峰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文贵良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文教授回忆自己与徐先生的相知相遇,感谢各位嘉宾在百忙中出席大会,感谢会务团队的辛苦付出。文教授表示:“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份子,我们将沿着徐中玉先生以及前辈开创的学术道路,秉承前辈积极实干又开拓创新的教育精神,秉承徐先生敢作敢当又不失博爱的人格魅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