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北山讲堂开讲仪式暨《施蛰存全集》启动发布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9-12-09        浏览次数:92

 

 

     12月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人民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承办的“北山讲堂开讲仪式暨《施蛰存全集》启动发布仪式”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阮光页、施蛰存长孙施守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孙甘露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针对北山讲堂这一名称,文贵良教授首先做了介绍,施蛰存先生是中文系的前辈,1952年进入华东师大中文系工作,他曾经把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概括为四窗,形成了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文学风格以及朴实、严谨、开放的学术精神。北山为施蛰存先生的笔名,今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开办北山讲堂,并邀请中文系著名系友李洱先生开讲,这不仅是对施蜇存先生最好的怀念,更是对华东师范大学灵动、锐气的文脉的延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启动《施蜇存全集》的出版,不仅能够推动施蜇存研究,而且将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乃至学术界提供宝贵的文学资料。

    随后,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即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的孙甘露院长上台致辞。孙院长指出,北山讲堂和《施蜇存全集》的启动正逢其时。对于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来讲,这是一种文学教育,一种文学史的梳理,也是在新的时代之下,对前人经验的新的拓展。 

   “80年代最好的大学是华东师大,华东师大最好的系是中文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先生在致辞中谈到,施先生不仅属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不仅属于华东师大,也不仅属于上海,不仅属于当代中国,施蛰存先生是属于整个世界的。如今,上海人民出版社与华东师大出版社一起做《施蛰存全集》,希望能够系统地总结、全面地展现当代学术著作的高峰,让施先生的文字与思想在后人的生命当中延续下去。此外,王社长也希望能将北山讲堂办到社会上去、办到市民中间去,以此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提升人文温度。 

    《施蛰存全集》的出版单位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阮光页先生在致辞里回忆了过去与施蛰存先生的交往,谈到华东师大出版社与施蛰存全集的深厚渊源。另外,阮总编也提及,华东师大出版社一直在做华东师大作家群系列书籍,李洱先生则是其中一个重要代表。华东师大作家群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华东师大的无形资产。

    随后,上海人民出版社原社长、施蛰存弟子王兴康向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赠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诗百话》,施蛰存长孙施守珪向李洱先生赠送《唐诗百话》。

   追忆前辈,继承灵动锐气的文脉,“杏坛高议”第十七期——北山讲堂第一讲由此正式开启。主讲人李洱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应物兄》,并出版《李洱作品集》(八卷)。多部作品被译介到海外,2019年凭借长篇小说《应物兄》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此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罗岗教授担任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孙甘露先生担任对谈嘉宾。





    罗岗教授首先回忆了读书时代翻越枣阳路后门,以及众人聚集在格非先生寝室谈天说地的经历。他指出,华东师大中文系是置身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许杰先生、施蛰存先生等诸位先生的创作,可以说改写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版图。而今天北山讲堂第一讲的主讲人李洱先生,他的一系列创作,也可以说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沉甸甸的成果。

    李洱先生在演讲里也同样回忆起了和华东师大的交往,他表示,华东师大一直在他心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位置。施蛰存先生等人的创作构成了一段光辉的传统,而他作为后辈,正是在这个传统的延续下写作。面对孙甘露院长对此次北山讲堂标题“小说何为”涵义的提问,李洱先生以《红楼梦》续本和张爱玲的《秧歌》为例解释道,所谓“小说何为”实际上应是“小说何用”,而“小说何用”谈论的首先是小说不能干什么。此外,李洱先生还提到小说家的词与物的问题,他指出,小说家某种意义上生活在词与物的缝隙当中,总是在词与物的狭小空间穿行。在演讲的最后,李洱先生借用了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你具备成为一个好作家的所有优点,但是你缺乏成为一个好作家的缺点,那就是偏见。

    孙甘露院长则以奈保尔的文学创作为例,就外来事物和民族传统的影响、真实与虚构、文学语言和日常生活的观察等问题进行了补充。

 

 


   北山讲堂三人谈结束后,是在座师生们的提问时间,李洱先生、孙甘露先生和罗岗教授都进行了热情细致的解答。


 

 

文丨沈樱芝 叶杨莉

图丨文若斐 王钰琪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