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鸾翔凤集舞师大,悠悠长情话中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成功举办第三届“中融”英才夏令营(2019)
发布时间:2019-07-27        浏览次数:1018

 

       7月13日至7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第三届“中融”英才夏令营成功举办。本次夏令营自4月发布通知以来,吸引来自各大高校的近六百名优秀学子踊跃报名,经过中文系各教研室遴选,最终确定出116名入选营员。

在为期四天的夏令营活动中,中文系组织了五场跨专业讲座和八场分专业讲座,让营员们切身感受中文系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名师风采。此外,本次夏令营次活动还通过分专业讨论、学术沙龙、破冰晚会等形式积极搭建师生互动平台,为营员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七月仲夏,116名营员从全国各地出发,共赴上海,在华东师大中文系经历了一次精彩纷呈的学术之旅

 

开营式

 

       7月14日上午,2019年“中融”英才夏令营在一教110室正式开营。

 

       本次开营仪式由中文系系主任助理汤拥华老师主持,中文系党委书记王庆华老师、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华春燕老师、副系主任文贵良老师、系党委副书记王志老师、研招办许福岩老师、夏令营负责人吴晗老师、杨芳老师以及营员们出席了本次仪式。

 

 

中文系系主任助理汤拥华老师主持开营式

 

        王庆华书记为本次开营致辞,他首先代表中文系诚挚欢迎营员们的到来,并从办学历史、知名校友、师资力量等方面介绍了我系相关系情。

 

 

 中文系党委书记王庆华老师致辞

 

        研招办的华春燕老师和许福岩老师结合图文并茂的介绍材料,使营员们对学校概况和治学理念有所了解,并带领营员们解读研究生招生政策,增强学生的报考自信。

 

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华春燕老师致辞

 

 

研究生院招生办许福岩老师介绍招生政策

 

        随后,文贵良教授进一步从中文系研究生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品牌活动等角度,向营员们展示了我系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和强项,还叮嘱营员们以一颗平常心将此次活动视为有益的文化补充。

 

中文系副系主任文贵良老师致辞

 

        王志老师详细介绍了本届夏令营的活动安排,并提出了相关要求和殷切希望。开营式的成功举办,拉开了第三届“中融”英才夏令营的帷幕。

 

中文系党委副书记王志老师交代夏令营相关事宜

 

7月14日

 

        开营式结束,胡晓明教授给营员们作了跨专业讲座的第一讲——“为什么读中文系”,本次讲座由文贵良教授主持评议。胡晓明教授认为,选择读中文系,其理由不完全是个人写作的享受、读小说的快乐抑或是展示创造语言的机智等等,而是通过学习经典作品和现代作品可以形成守正和开新的品格。胡教授结合怀特海、吕思勉和自己在马来西亚的故事阐释本次讲座的主题:就读中文系的背后实为曲线救己,是文明传承意识、文化高贵意识和生命感发意识的相互交织。

 

中国古代文学胡晓明老师主讲

 

        14日下午,四个专业组分别进行了分专业讲座,老师们围绕专业主题展开了精彩生动的论述与评议。

 

        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组的汤志波老师做了题为“互文性视域下的《江南春》唱和与《江南春图》”的演讲。汤老师以元末明初著名画家倪瓒所作《江南春三首》引入,进而就这一诗坛现象阐释了“互文性”理论,并打通诗画界限,点明了《江南春图》这幅画的特点。韩立平老师则带来了“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如何阅读古典诗词”的演讲。韩老师对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中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进行个案研究,分析造成这句诗误读的原因,认为阅读古典诗词应注重内部解读与外部解读相结合,争取打通不同朝代和文体,追寻诗词背后的情感、思维、主题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媒体与创意写作组,孙尧天老师和张春田老师分别围绕鲁迅进行了一场专题讲座,张春田老师的演讲主题是重读鲁迅的《兔和猫》,孙尧天老师的主题则是晚清文明史潮流中的《摩罗诗力说》。两位老师的演讲给予了在座营员很多启发,在随后的营员自由陈述时间里,大家的发言闪烁出灵感和智慧的火花。

 

        汉语言文字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的专业讲座在文史哲楼4255室举行。柏晓鹏老师发表了题为《多义词义项区分度的量化研究》的演讲,用三段论式的思路向同学们讲述了多义词义项区分度的定义、为什么要研究多义词区分度、并结合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介绍如何通过量化的手段来进行研究。徐默凡老师发表了题为《网络语言中的新辞格:关系反语》的演讲。徐老师先是梳理了一般语境下的两种转折关系,然后用大量鲜活的网络语言材料引导同学们去发现其中的特殊转折关系,最终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关系反语”。专业演讲结束后,吴君如老师和柏晓鹏老师组织了一场专业讨论,两位老师在听完每位同学的发言后一一进行提问和点评,引导同学们更科学地看待和解决问题。

 

        在文艺学与比较文学组,黄金城老师和吴娱玉两位老师分别作了精彩的演讲。黄老师就文学体制中的“有机体”问题发表了演讲。他指出,康德通过有机体概念提出自然目的,而谢林则提出绝对者将它本体化。有机体话语表达出浪漫派对于现代性的不满,它突破了文化现代性纲领,也表达出德意志民族的自我理解和现代性想象。吴老师以“间距”为切入点,重点诠释了中国美学对法国哲学家朱利安的启示。她认为,朱利安的“之间”体现了御风而行的自得与闲适,超拔于生活之外,又融入生活之内的境界,是中国艺术精神之特点。

 

       14日晚上,我系在大学生活动中心C区舞厅举办了营员交流活动,王志老师、汤拥华老师、梁庆老师、杨芳老师和志愿者们参与了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学子踊跃上台进行才艺表演,跳跃的音符活跃了现场的气氛,拉近了营员之间的距离。期间,王志老师还进一步向营员们展示了我系的发展历程与人文底蕴,并与营员展开了亲切的交谈。

 

7月15日

 

        15日上午,比较文学专业的杜心源老师首先做了题为《比较文学中的问题意识》的讲座。杜老师深入浅出地围绕“问题意识”这一主题进行阐述,并就论文写作中“如何形成问题意识”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包括保持好奇心、善于提问,和前人对话,在写作中不断深化问题,敢于假设等。接着,汤拥华老师就杜老师的讲座做了精彩的点评。汤老师指出,问题意识的形成来自阅读的积累,更来自于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反复修改。论文修改的过程虽然艰辛而枯燥,但是论文的问题意识和闪光点却也是在对文本的不断打磨中出现的。

 

        随后,擅长跨学科研究的孙晓忠老师带来了第三场跨专业讲座,题为《分家立户:文学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再认识》。孙老师在这次演讲中以赵树理的作品中的分家情节及对“户”的重视为切入点,勾陈20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中生产方式的转变。随后,刘旭老师对演讲内容进行了点评,指出了这一研究背后的《乡土中国》的背景及赵树理的三种身份下的四种文化面向的创作选择,使在座的各位同学更加深刻地领略到跨学科研究的魅力。

 

        15日下午,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组的专业讲座由杨焄老师和罗争鸣老师主讲。杨焄教授进行了题为“颜延之《徵士诔》发微”的演讲,杨老师从文中“黔娄既没,展禽亦逝”一句展开论述,阐述颜氏将陶渊明与展禽等量齐观的缘由,对比陶渊明与柳下惠形象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感受陶之一生所受的挣扎和煎熬。接着罗争鸣老师围绕“杨凝式刻帖《新步虚词》及韦渠牟原作考论”展开演讲,从杨凝式刻帖《新步虚词》真伪、刻帖《新步虚词》的校勘价值、对韦渠牟的再认识以及韦渠牟《步虚词》之新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演讲结尾,罗老师向营员强调了研究课题时应打开视野,进行综合性探讨的重要性。

 

        现当代文学与创意写作专业组的分论坛讲座在中文系4430教室展开。会上,黄平老师对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做了深入的细读。黄平老师指出,《黄金时代》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解读,分别是通俗小说层面、知青小说层面以及存在主义小说层面,而其中最重要的层面是第三层面。从存在主义角度来说,《黄金时代》的中的自由是面向整个现代世界的自由,意味着现代权力逻辑的瓦解。针对黄平老师的发言,项静老师作出了精彩的回应。项静老师认为,对于小说写作者来说,最难的部分并非技巧,而是通过阅读其他作家的作品,带领作家走到从未走到过的地方。除此之外,项静老师还分析了王小波对198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影响。

 

          汉语言文字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组的刘志基老师做了题为《古文字识别研究的新进展》的分享,为同学们介绍了华师大现阶段在古文字识别方面做出的研究进展。刘老师最先通过现在市面上存有的 “字鉴”小程序引入,让大家对“文字识别”有所了解,接着引出华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的“商周金文智能镜”,力争弥补现有文字识别技术的不足,让古文字走近大众,借助古文字的大数据化,推进商周金文研究迈进智能化时代。接下来,潘玉坤老师做了题为《旧语新诠三则》的分享。潘老师对三个古文献中的句子重新进行了句法分析和字义诠释,对一些有分歧和旧说不详的点进行了全新的论证,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也启发同学们研究没有止境,要不断精益求精、追求真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陈静老师和田全金老师则分别做了题为《高尔基与世界文学》和《“瘙痒”的诗学——罗扎诺夫论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彩讲座。陈静老师指出,高尔基的一生是对歌德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概念的实践,他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围绕世界文学形成了以“文学即人学”为中心的诸多批评话语模式。田全金老师的讲座则围绕着“瘙痒”和“神言”这两个关键词来展开。两位老师精彩的报告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同学们也在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各自深入地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老师们也对同学们的出色表现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15日晚,所有营员分组撰写学习心得,将干货满满的讲座所引发的感悟注入笔端,在字里行间彰显出思考的力量。

 

7月16日

 

         7月16日上午,第四场跨专业讲座由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郑伟老师主讲,题为《语音与音系:材料、理论和方法》,赵庸老师主持了该场讲座。郑老师从音系入手,运用外语、古代汉语等材料,为同学们介绍了古代中国学者对语音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还植根于目前语言学研究的前沿,结合华东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的特色,从材料观等方面介绍了目前语音的研究状况。之后,赵庸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为同学们分享了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如何选择和学习语言学。

 

        随后,吕志峰老师做了题为《汉简古白话词研究三题》的跨专业讲座第五讲。吕老师从“古白话词与俗语词的辨析”、“古白话词的判定”、“文书分类与古白话词研究”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近几年来所做的研究和思考。讲座结束,曹洁老师进行了简短精炼的点评,同学们也都踊跃提问。最后,曹老师预祝下午的闭幕式圆满成功,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闭营式

 

         7月16日下午,2019年第三届“中融”英才夏令营闭营式在一教110室举行,汤拥华老师主持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四位营员代表上台分享了活动心得。大家纷纷表示,为期四天的学术之旅虽然伴随着连绵不断的阴雨天,但丝毫没有浇灭他们的学习热情。短短四天,他们感受到了“爱在华师大”的深刻内涵,领略到了华师中文系的学术高度和历史厚度,并坚定了他们作为一名中文系学子的自信与决心。这是一场有趣的交友之旅,是一次丰富的思想盛宴,更是每位学子心中一段美好的成长记忆。

 

营员代表谈学习体会

 

      在闭营式中,中文系副主任文贵良老师对此次夏令营活动进行了总结和点评。他认为,此次活动是与陌生人共舞,大家能从中发现对手的长处,发现中文系的美,更重要的是从中发现自己。文贵良老师祝愿营员们在未来的求学生涯和人生旅程中,能够取得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随后,文贵良老师宣布了37位优秀营员代表名单,并为优秀营员颁发证书。

 

文贵良老师为部分优秀营员颁发证书

 

         本次夏令营是营员之间友谊的起点,也是华师中文系与学子之间结缘的开始。诚如中文系副系主任文贵良老师所言,华师中文系的大门将时刻为大家敞开!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