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同龄人抗疫故事 | 中文系战疫十二时辰
发布时间:2022-04-26        浏览次数:192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2022年的春天,同学们因疫情封闭管理而无法近距离触摸春花春草,但却用大爱创造出了浓浓的春意暖阳。

一日有十二时辰,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有一群来自中文系的志愿者同学们,默默奋战在每一个时辰,用不同的行动守护校园。


5:00-7:00

每一个核酸采样的清晨


提醒并督促楼层内的同学们按时做核酸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通常,学校老师会提前一天通知各楼层长第二天的核酸检测要求,包括各楼栋的检测时间、地点以及检测人员名单等等,再由核酸志愿者转达给楼层内的同学。
陶文倩就是负责该项工作的志愿者。清晨,很多同学还在睡觉,陶文倩就早早起床,并在规定时间内叫醒每一位同学,避免耽误核酸采样的整体进程。
她负责的楼层有44间宿舍、73名同学,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庞大,所以她在楼层内采取了“片区制”,将楼层分成三个片区,每个片区安排一位负责人,每次做核酸,楼层内的同学都会提前在楼道内按片区分成三个小队,由负责人清点各组人数,集合完毕后等阿姨通知,然后迅速带下楼,避免在楼下磨磨蹭蹭排队等候的状况。
与此同时,负责引导核酸检测队伍秩序的黄琦也早早起床,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准备。从三月中旬开始,她就担任多个岗位的志愿者,被有些志愿者称为“老同志”。

黄琦同学负责引导核酸检测队伍秩

在同学们做完核酸后,楼层长需要及时统计核酸检测情况,陶文倩通常是在队伍出发后的五分钟在楼层群里发布接龙管家”小程序,提醒同学们完成核酸后立刻进行反馈。十几分钟后点开小程序,哪间宿舍的哪位同学没反馈,一目了然。接下来她就会挨个儿去这些宿舍敲门询问核酸检测情况,然后尽快将信息上报给楼长。

层长志愿者陶文倩统计的核酸自测数据

提及工作感想,陶文倩说:“我没有穿上防护服,像医生一样在核酸采样点为大家采样,或者像志愿者们一样在一边引导大家,一站便是数小时。但即便是督促大家做核酸、统计大家做核酸的情况、发放抗原试剂盒,这些微不足道的工作就已经常常让我感到疲惫。推己及人,那些真正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更令人钦佩。”

核酸检测志愿者经常一站就是数个小时



7:00-9:00

一顿饭的距离,很远,也很近

在疫情席卷下的华东师大校园,每天早上七点左右,伴随着鸟儿的啼鸣,志愿者们便早早起床,化身为餐食配送者,将三餐清点数量、搬运,配送至每个宿舍门口,挨户敲门,细心认真地放饭,确保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尽快吃上饭菜。

一间又一间、一趟又一趟,黄恋迪作为送餐志愿者,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弯腰放饭、抬手敲门的动作。从早上晨光熹微到中午日光正盛直到晚上落日余晖,从窗外廊前的细微凉意到头顶肩上的明媚阳光,志愿者们日复一日地把温暖送到每一个宿舍,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上上下下在楼栋里面来回的奔波,带来了春日里一份份温暖人心的餐食和感动。



送餐志愿者黄恋迪在搬运盒饭

黄恋迪说:“一顿饭的距离,很远,也很近。”当餐食送到宿舍门口后,同学们一句句的“谢谢”“辛苦了”都会让快乐和满足的暖流在黄恋迪心中涌动。这样的工作对于整体的抗疫工作是微小的,但这些正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将势必内化为成长的一部分。

志愿者按照防疫规定,
协助住楼老师帮助楼层同学接热水

9:00-11:00

一次次消杀拉近了人心的距离

足不出户的生活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是发餐发饭、接水等等楼内活动不可避免,使日常的室内消杀成为必要的防疫措施。研寓北区的室内消杀防疫队由一百多位志愿者组成,正式组建后,每日需要在上午11:00与晚上9:00对楼道内重点部位进行消杀,主要包括每个宿舍的门把手、放置三餐和物资的箱子、本层下行楼梯扶手、窗台及地面。
每次消杀前,李欣迪都会在楼层群里提前十分钟进行提示,请同学们暂时不要出门。由于含氯消毒剂具有漂白作用,她们也会谨慎地避开同学们搭在楼梯间扶手上晒太阳的被褥和衣物,避免褪色。消杀结束后,李欣迪也会告知大家可以出门,同时在消杀群内汇报完成情况。


消杀志愿者李欣迪在工作中

提及参加志愿服务的感想,李欣迪说:“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疫情,也许我直到毕业都不会和同层、同楼的姐妹们有更多交集。病毒让这个春天变得漫长,疫情让保持安全距离成为生活的常态,但人心与人心的距离却在一次次敲门、一次次消息回复中被渐渐拉近。”


消杀志愿者李欣迪在群里汇报消杀情况


11:00-13:00

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

张传琦是食堂的卖饭志愿者,既要保证排队秩序,同时灵活机动,在不同窗口盒饭储备不足时及时补充和调换。在等候队列中,张传琦总是不厌其烦及时提醒同学保持合理间距,并就饭类的区别予以解答。


卖饭志愿者张传琦在工作中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由于很多同学校园卡长期未使用面临失效,张传琦引导同学们进行系统更新,或者协助借别的同学的校园卡来化解问题。有一次,有同学因为过敏问题无法食用一类盒饭,张传琦和志愿者小伙伴们一起与食堂的叔叔阿姨提前联系,最大程度保证所有同学的需求。

卖饭志愿者张传琦防护面罩中的头发
已被汗水打湿

食物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学生能吃上饭、吃饱饭、吃上满意的饭都离不开食堂叔叔阿姨和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通过实际经历,我也体会到工作人员的良苦用心,尤其是亲眼目睹了叔叔阿姨熟练的打包流程、戴着口罩的严谨细致的态度,在日益升温的3、4月,即使只是穿戴着防护服的志愿者也要站立一天,更不用说长期在食堂穿戴封闭的她们了。”张传琦说补充道,“那看似不起眼的颠勺、盛菜、装盒的动作,如果我们想象到这样简单的动作却是要每天重复的进行,便会体会到什么叫做真正的伟大来自于平凡了。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不是高蹈的悬空之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

日头正盛,负责站岗执勤的志愿者也不敢松懈。李思雨是在学林桥负责站岗的退役军人志愿者,通常值班时间是五个半小时,主要关注来来往往的车辆,留意是否有人会偷偷传递物品,及时阻断不同区块之间的感染风险。



李思雨同学站岗中

尽管站岗工作比较枯燥,但李思雨已经习惯在岗位上寻找小小的幸福感:“六点钟上班可以看到日出,傍晚上班可以看到日光在脚边一寸一寸的移动,最后日落月出,周围是很美的灯光倒映在河水里,我们仿佛拥有静美的全世界。和战友们在一起的感觉也让我们觉得格外安心,回想起在部队的站哨经历,这次志愿活动就是我们‘退伍不褪色’的最佳宣言!”


思雨同学与战友在站岗中



13:00-15:00

扫落叶时无数的灰尘无数的汗

孙雅茹中午刚准备合眼睡午觉,就在南区党员志愿群里看到老师发消息说急招4个志愿者。她想都没想就报名了,到了集合地点才知道是要清理主干道落叶


志愿者孙雅茹与伙伴们的合影

老师帮他们找11号楼的阿姨要了4个扫把,2大2小,又从13号楼的车棚里拉了两个空的垃圾桶——这就是全部的清理工具了。孙雅茹和其他小伙伴们先是把铺满整个干道的落叶扫成一堆一堆的状态,然后再一堆一堆把落叶装进垃圾桶,每装满一次,就把垃圾桶拖到靠里的草坪上倒一次。他们四个人干了整整三个小时。
扫叶子都不是最累的,最累的是把叶子弄到垃圾桶里。孙雅茹提到,因为他们没有簸箕,只能把空的垃圾桶放倒,一个人用大扫帚把叶子往里怼,另一个人用小一点的扫帚把沿着垃圾桶口往两边外溢的叶子扫拢回堆状。等垃圾桶装了过半,叶子怼不进去的时候,再把桶扶起来,用废纸箱拆下的两块儿纸板做“簸箕”,一点一点把剩下的叶子往里装……那天出门匆忙,孙雅茹也不知道是要干体力活儿,所以没换衣服,穿了秋衣、毛衣和棉袄,回寝室的时候,连棉袄都汗湿了。

志愿者孙雅茹在工作中

在谈及感想时,她说每一个工作都没有它听起来或者看起来那么轻松。“很多同学因为在寝室闷久了,所以很想出来做志愿,但志愿工作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落叶看起来很美,但清理的时候才知道,真的很脏。无数的灰尘无数的汗。大扫帚很沉,扫一堆就能累够呛;小扫帚太不顶用,扫一堆出来要废很多气力。就算后期有鼓风机辅助了,但仪器本身是很重的,长时间端着工作也十分劳累。这还只是一条道,还只是学校里的一条道,还只是春天,气温还没有飙到三十六七度,我们还只是二十岁出头,体力尚好。很难想象平时的环卫工人穿着橘色工装起早贪黑的辛苦。每一个职业都值得尊敬。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是这个疫情当中最需要的。”

志愿者孙雅茹与小伙伴们苦中作乐,
用扫出的落叶摆出了一个大大的爱心

15:00-17:00

送餐路上一直有花有草

和楼内送餐志愿者不同,出楼送餐志愿者服务的范围涵盖整个片区,主要任务是将三餐从研寓门口送到各栋楼楼下。首先是接餐,其次是按每栋楼的需求量将饭分好,最后用小推车、小三轮分批送到楼下,其中卸和装都是比较耗体力的事。

送餐志愿者鲁亚超的每天工作群聊天记录


鲁亚超和李怡静是室友,她们欣然报名了出楼送餐志愿者。第一次和其他志愿者出楼时,宿管阿姨看她们穿得太厚,特意交代大家脱掉外套,还帮忙穿好防护服。早餐一般7点左右达到研寓门口,而出楼志愿者6点多就要起床,起床困难户需要多定几个闹钟,不然就可能耽误送餐。鲁亚超提到,其实早上还有点冷,但开始搬运时即使只穿一件衬衣也会热出一身汗。中午和晚上轮到另外三位志愿者继续搬送,而那个时候,天气就更热了。清真餐数量较少,拉起来比较轻松。普餐数量大,一辆小推车无法一次拉完,往往需要多拉几次。如果小推车会说话的话,它应该也会表示“宝宝好忙”。

送餐志愿者鲁亚超在工作中

在疫情期间,每个同学都会感受到各方面的压力,比如学业、工作、情绪等等。因此,吃饭对大家来说既是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方式。鲁亚超说:“听到送饭小推车的车轮声时,大家都会很开心。对我来说,能够成为送餐志愿者,早一点看到餐来了也是一种治愈。送餐并不轻松,偶尔有风有雨,但路上也一直有花有草。”


送餐志愿者鲁亚超与小推车在工作路上

17:00-19:00

平凡的她们看见爱和希望

研究生公寓每层楼的楼梯口处均设有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垃圾等垃圾桶,志愿者会分别搬运至楼下。一开始,整栋楼只有一位保洁阿姨清理所有垃圾,了解到阿姨工作辛苦,大家便主动帮忙,何鑫就是其中之一。

公寓内整齐的垃圾摆放处

考虑到每天的湿垃圾都很重,连后勤人员搬上垃圾车都费力,另一名志愿者高全娟建议新增一个垃圾桶。她在群里调侃道:“湿垃圾也要平均分配,以后两桶雨露均沾”。层长陈雨晴还细心地制定了排班表,让志愿者们轮班为大家服务,隔天清理一次垃圾。


扔垃圾志愿者何鑫与伙伴们的工作交接

一开始,志愿者们会提醒大家将型号不同的饭盒分开叠放,在墙上贴上干净的垃圾袋进行遮挡,避免湿垃圾溅脏白墙。慢慢地,楼里的姐妹们都能分门别类、整齐地投放垃圾。何鑫说:“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和手套,能和大家一起干活,是亲切是感动,反而不觉得辛苦。记得前几天,全娟学姐有事情,怕剩下的同学晚上搬运起来吃力,中午便一个人默默把垃圾清理到了楼下。”若是时间有冲突,志愿者们也会相互协调,绝不耽搁。也有同学看到垃圾已满,顺手清理套上新垃圾袋或是直接帮忙放到楼下。


主动帮忙扔垃圾的暖心同学

19:00-21:00

分发物资可以消消食、减减肥

詹斐然是一名物资发放志愿者,由于物资来临不定,所以需要她总是随时待命,及时将物资按时按量发配到每个宿舍门口。在遇到大家的订购物资发放时,詹斐然会根据同学们的不同需求,奔走在楼道间,准确核对各个同学的不同订单。很多时候,有的寝室可能两个同学都购买了纸巾,但是由于登记的时间不一样,登记的姓名也不同,所以常常是发完了其中一个同学的纸巾后,她又提着剩下的所有物资发完一圈后,再次回到原点发纸巾。

詹斐然分发物资后在群里提醒相关注意事项


詹斐然时常打趣发放物资可以消消食、减减肥——她把发物资当作一件乐事来做。虽然发放物资需要跑到楼下,清点好数量后,再整框整框的搬运上五楼,体力上的要求随着下楼次数的增加,身体也变得强壮了很多,因此就目前来说,搬运并不是最需要付出心力的部分。反而是如何快速准确高效的发放完物资,并成功让同学们领到才是目前最为关切的部分。


与此同时,作为本科生公寓8号楼5楼男生楼层长的费国昇,也开始了他另一项志愿者工作——参与学校组织的“云陪伴”项目。他负责对接医护工作人员的子女,为他们提供陪伴和课外辅导。


费国昇同学在做志愿者工作中


我结对的是一位五年级的小朋友,他的母亲是一位一线医护人员,从三月初就一直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费国昇感慨,医护人员冲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保护了许许多多的人,但却唯独无法陪伴自己的孩子他希望自己为这位小朋友提供课程作业的辅导和硬笔书法的培训,能够解决一点一线医护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费国昇为医护人员子女进行线上辅导



21:00-23:00

向层里所有志愿者致敬

郦寅是研究生公寓的层长,她每日的任务就是做好层内志愿者安排、三餐发放、核酸统计、垃圾投放、安抚情绪、协调矛盾、答疑解惑等工作。期间,她还协助老师完成中文系全体硕博同学的药品统计与购买以及全系核酸汇总。

郦寅统计同学们的信息


每天晚上就是郦寅更新第二天本层志愿者表格的时候,认真艾特好每一位相关负责同学,告知大家工作细节和需要注意的内容,郦寅总说:“志愿者们总是非常认真积极配合我,每天高效完成每一件志愿工作,向我们层所有志愿者致敬!”

郦寅同学制作的的每日楼层志愿者安排表

除了做好日常志愿服务,不断优化每日工作细节外,对同学们的心理疏导工作,也让郦寅印象深刻。她们层有同学出现连续整晚都睡不好的情况,通过第一时间的沟通,她了解清楚了因其他寝室深夜噪音的客观原因和疫情期间长期呆在室内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观原因,在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后,解决了外部客观问题,也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舒缓了同学们的心理压力。
在帮助大家买药登记时,会涉及到非常多信息,需要仔细核对,一一导入,郦寅说想以最温柔的方式和生病买药的同学对话,祝福每位同学早日康复,希望每个人都能被温柔以待,共过疫情难关。

层长志愿者郦寅的每日工作群

担任层长和辅导员助理以来,郦寅觉得身体最直观的感受其实是缺睡眠:“由于每天疫情情况不一,通知最早有六七点,最晚是凌晨一两点,并且很多通知非常紧急,需要马上向本层同学传达,因此,这一个多月来告别了平时睡午觉的习惯,一方面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害怕自己睡午觉的时候错过关键性信息而耽误整层的核酸检测或是别的事情,也担心错过同学们填写药物清单的最佳时间,毕竟越早填写,同学们越早拿到药嘛!另外,因为被拉进了各种各样的工作群,所以锻炼了及时处理各类群中的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郦寅说她每天过得非常充实,因为能用实际行动组织好本层同学,努力解决大家的各类困难,并为抗疫做出微薄的贡献,这些都是成就感满满的事情。

层长志愿者郦寅为志愿者与楼层阿姨们
所写的感谢信



23:00-1:00

我想用视频记录最真实的抗疫点滴

赵航艺在疫情期间曾经参与研究生公寓志愿摄影工作,在做核酸、发放物资等各个点位进行拍摄,留下志愿者为大家服务的每一个珍贵瞬间。她加入8号楼南楼的宣传部,拍摄楼内阿姨、志愿者等工作日常,用于展示志愿者的风貌,并且准备最终以视频形式对外进行宣传,展现疫情下最真实的动态和感人的点点滴滴。

赵航艺同学在剪辑视频中

拍摄过程中,赵航艺听到了寝管阿姨、志愿者、后勤师傅的很多工作细节,比如寝管阿姨告诉她说:“其实同学们都很好的,阿姨从来不嫌累的,同学们看到都会帮我们,把垃圾袋提到楼下啊,给阿姨送雨伞、雨衣啊等等。”在镜头里,赵航艺看到发饭志愿者们常常选择最重最累的活,运送物资的女孩子们搬起一箱箱沉重的食物,但大家都是满脸笑意,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她也用镜头记录了早上给大家送来早饭的后勤师傅送完饭后满足的笑容,哪怕他们早上三四点就要开始打包,然后装车,接着一栋楼一栋楼去送饭……
拍摄视频之后,最难的就是剪辑视频,因为前期的素材很多,需要一秒一秒去看去听,才能不错过每一个想要的片段,还要想办法设计好视频的结构,如何承接,如何安排空镜,每一个画面配什么文字和音乐,有时候灵感来了,可以熬夜到凌晨一直在剪视频,有时候也会卡在某个细节处停滞不前,但赵航艺一直坚持,因为她的信念就是一旦开始就一定要做出一个成果。

赵航艺同学的视频剪辑界面

疫情之下,拍摄纪实类的视频不像往常,可以自由发挥,随意拍摄,因为要严格遵守防疫规定,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因此也没有办法去和很多同学进行沟通,得到大家最真切的感受。但赵航艺说:“这个时候,反而更加坚定要剪一个满意的纪录片,保留下来封楼期间大家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这一个多月,大家都是被迫分离,但其实心与心的距离反而更近了,我希望能够通过影像,记录下来这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直面生活的点滴,发现那些流动于细微之处不被察觉的关怀和爱意

赵航艺同学在拍摄视频中



1:00-3:00

期待第二天又是美好的“阴”天

除了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中文系多位老师也每日投身抗疫一线。宫亦楠老师是中文系的硕博士辅导员,也是本科生公寓1号楼的楼长。每天结束了片区内的核酸检测、买饭引导等工作,开完片区例会和辅导员聊天室,收拾洗漱一番,时间接近凌晨。
带着从辅导员聊天室里同学的积极反馈,她坐在电脑前继续白天没顾上处理的各项事物。有时是毕业生材料的整理书写,有时是推优评比等事务细节的敲定,有时是所负责楼内日常生活时间表的安排……疫情下大家的生活不能暂停,很多都是同学数着时辰期盼着的,该发布的通知公告和回复的邮件要逐个落实。

辅导员宫亦楠老师在核酸检测工作中

深夜也适合做一些冥想和回顾,白天的见闻和感受会涌上心头,一些来不及思考的想法会变得清晰。宫老师会梳理当天辅导员聊天室里同学提到的问题,回顾过程中同学聊到的心情起伏,思考自己的反馈是否有未竟之处。偶尔她也会在朋友圈讲些“心里话”,希望能以心理学的思路和角度给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体会,描述自己在疫情下觉察到的自我情绪变化,以及尝试的自我调适的方法。她觉得适当的冥想和回顾能帮助她跳出事情本身,观察自身的感受、情绪、认知的变化,从而有更多的力量和思路,更好地应对碰到的情况。

辅导员宫亦楠老师的朋友圈

在她看来,夜晚更是属于辅导员与同学的对话时间。每天跟大家聊聊校内防疫情况能很好地缓解焦虑,并督促大家防疫防护绝不松懈。彼此分享每天的所做所想,有很强的共同抗疫的连接感,师生间相互的鼓励支持让自己与同学们的距离不再遥远。最后带着满足感沉沉睡去,期待第二天又是美好的“阴”天


辅导员宫亦楠老师与同学们在聊天室中答疑解惑,
分享一日所见所得

除了上述提到的志愿者外,中文系还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同学都投入了抗疫一线,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身边的同学,守护着学校,守护着这座城市。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力量,志愿者们的汗水与付出,共同汇聚成了这个春天最美的风景。


中文系志愿者同学词云图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