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诗教中国”大赛一等奖得主——华东师大徐俪成老师专访:好花当与“殢”唐人
发布时间:2020-12-30        浏览次数:994
2020年12月,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获奖名单公布,华东师大中文系教师在“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大学教师组中成绩突出,徐俪成老师的作品《古风(其十九)》荣获一等奖,倪春军老师的作品《秋兴八首(其一)》荣获二等奖。

近日,中文系媒体中心对两位老师进行了专访,先后邀请了两位青年教师与我们畅谈参赛与教学感悟。

徐俪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晨晖学者。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发表多篇历史类杂文,编有《在“学”与“思”的旅途中:陈伯海先生口述历史》,著有《大唐旅行攻略》《像唐人一样生活》等。


“天时地利人和”的际遇

一切的机遇都有适逢其时的美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经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民族正气、爱国精神、道德情怀和艺术魅力,引领诗词教育发展,第二届“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历时七个月,最终完美落幕。

对于在此次大赛中收获的好成绩,徐俪成老师表示,这份荣誉不只属于他。半年多前,他从校教务处了解到此次大赛的详情,因与自己的专业相关,抱着尝试的态度,他踏上了这次参赛之旅。但上半年,全国高校都在集中进行线上教学,这使得在录课阶段,如何能呈现出生动的课堂效果,如何能与学生在课程上进行知识的互动成为了难题。他犹记得,当时从学生,摄影团队,再到视频剪辑,学校和中文系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许多支持,让他颇为感动。

“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初赛录课现场


《古风》话唐朝

之所以选择李白的《古风》(其十九)作为参赛诗歌,徐俪成老师介绍,是因为李白的这首诗与中华诗教的精神刚好吻合:它既继承了前代的文学传统,包括屈原《离骚》的传统,也体现了诗人拳拳的爱国爱民之心。

一直以来,徐俪成老师对唐代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曾写过《大唐旅行攻略》《向唐人一样生活》等杂文著作。谈及与唐代的结缘,徐俪成老师回忆,在硕士阶段,研究唐代文学的硕士导师带他读了不少唐朝的历史学著作,导师曾强调,研究文学,要读历史。他先后读了《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等,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个生动的唐朝在他眼前徐徐展开。

《像唐人一样生活》书影

“在唐代,什么都可以试一试。新鲜的东西都有生存的空间,导致它丰富性和多元化。这种丰富性在对作品的理解之中,也是大有裨益的。为什么李白他能写出这样的作品,而后世的人写不出来呢?《古风》一开始是一个游仙经历,这种修仙不是一个传统儒家所认为的,一个诗人应该做的事情。因此,到了后世的明代清代,人们就不爱写这种修仙了。没有关于修仙的内容,就没有了从修仙转化到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缺少了一种转化的过程,以及这种转化过程体现出来的张力。”徐老师介绍,在唐代这样一种多元的环境之下,我们能看到在作品里反映出来的人的本真状态,这种本真能给我们带来感染与感动。

在准备大赛的过程之中,徐老师还收获了对李白《古风》的新的阅读体验:它和嵇康的很多乐府,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像这种经典的篇目,其实读得越多,就会发现到更多新的东西,尽管最后因为时长所限,有些内容没有体现在上课的内容里,但是我自己还挺开心的。”


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参赛的授课视频里,徐俪成老师以同学们的一人一句李白诗作为课堂的引入,让同学们在课堂之初就有了参与感。徐老师认为,李白诗的课堂引入,能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唤醒大家参与课堂的动力;其次,教师也可以以此了解学生对于李白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偏好方向,从而据此调整后面讲的内容,“投其所好”地往大家喜欢的方向引,集中地调动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同时,通过学生背的这些诗,教师归纳了李白诗歌的风格,由此带入到后面所要讲的譬如想象力等等内容。“能够把课里面要讲的要点提取出来,前面的引入起了很大作用。”

徐俪成老师将诗词的阅读方法概述为两种类别:比较浅的阅读,是诗读下来,或者把它背下来,了解表面的意思;比较深入的阅读,更倾向于在读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时候,想想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用别的写法,由此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揣摩。
在课堂上,徐老师也指导学生亲身实践、模拟诗人进行写诗,他认为,这不仅仅可以教学生创作,更能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加深对诗的理解。“诗歌有时有很隐藏的脉络,比如前后用词的呼应关系。而这种意脉关节的发现,正是要通过深层的阅读才能达成的,而这个更深层的东西正是阅读中最有意思的东西。”
谈到获奖所得,徐老师谦虚地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借助比赛的机会,看到了很多同样参赛的老师优秀的参赛作品,确实也学习到了很多。”与此同时,徐老师对于诗词教学本身也有了更多的体会:以往的诗词教学大多仅针对于一个具体的篇目,然后进行讲解,但是通过此次比赛,他发现“中华诗教”更强调背后的思想,因此,他以后会更注重传统的传承,去揭示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背后的传承问题。

“传承古诗词其实并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更包括诗词中蕴含的精神,以及古诗词如何影响当代的人的思维模式。通过这次比赛,我可以有机会与课堂上的学生一起去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对以后的教学也是有帮助的。”


采访、整理 | 孙凡凡

图片| 徐俪成老师提供、部分来源网络

排版 | 杨莉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