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新锐诗人”得主——华东师大中文系李意奴专访:“镶嵌”的诗学,一场关于诗歌的实验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次数:791

李意奴,原名李阳,福建平潭生人,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曾获第六届光华诗歌奖、首届嘉润·复旦全球华语大学生文学奖新诗组主奖、第六届上海市民诗歌节“新锐诗人奖”等。诗文散见于《中国比较文学》《现代中文学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汉语言文学研究》《黄河文学》等。

        11月6日,第六届上海市民诗歌节·诗歌盛典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落下帷幕,来自华东师大中文系、夏雨诗社的诗人李意奴荣获“新锐诗人奖”。

        在颁奖词中,主持人这样介绍他:“他从传统氤氲的气韵中走来,试图在百年新诗的洗礼中另辟蹊径,孜孜以求打通古今诗歌间的壁垒。在新诗写作中,他尝试注入古诗的韵律和形式,以旧写新;在对古诗的阅读中,他发现我们流淌出的情感内涵和古人一脉相通。”


诗歌盛典现场(右二为李意奴)

一、一场诗歌实验

 “以旧写新”,这是颁奖词对李意奴的诗歌的评价。

翻开他的诗集,不难发现,他的诗的确具有新诗与旧诗交织的复合味道。在他的诗中,你可以看到中国古诗的意象、形式、韵律,甚至是繁体字,但他表达的情感、叙述的场景、思考的问题又无不彰显着一个现代诗人的气质。


试探夜荒芜的重。起吊机搁浅于晚雾中

杳如非对称十字架,街衢荡如凶年米缸

清减的楼群不再合身,遂召唤蛙声疏通

逼仄之梦。梦献给孩子,孩子献给魔王

——节选自《晚归吴泾》


大白鲨的两排牙齿咬合时多么像

对折起来的圆桌会议。活在地图上的人民

与长在抽象土壤上的植物一样,配不上

发达的人造神工业。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没有你,我会是圣人完整的全息投影

你和我和演独角戏的三脚猫,为什么不闯进

鱼刺搭的电影院?

——节选自《浮海》


在李意奴看来,这是他的一场诗歌实验。

他用“镶嵌”一词去形容自己诗歌中旧诗元素的加入。镶嵌,即是并行,让旧诗自保留其韵味,让新诗继续展现其自由。两者互成风景,并行在同一行、同一段,或同一组诗中。

比如在《毕业歌十二章寄赠爱波》的组诗中,李意奴用十二地支命名单首诗,其中第三首《寅》、第六首《巳》、第九首《申》、第十二首《亥》有规律地使用了七言律诗的写法,而其余八首诗则用了新诗的写法,从而构成一种形式上的大镶嵌。而在单首诗的行文中,他又会加入一些古典的词句、意象,构成一种内容上的小镶嵌。


二十五岁,研究生毕业,谁都有不够团结的时刻

但干净。正如现在您所处的云端,莫不就是曾被我

误伤过的那朵乌云?它的内部,早已预先下了场

小雨:稀稀拉拉,腻腻歪歪,铁了心,要跟青春期

少女的幽魂一样,纠缠岸柳的一生。噫吁嚱,念去去

海天之云,危乎高哉!卿舞芙蓉剑,我持莱芜甑

送卿我师言,闻臭养脾肾。那白日的吞鸟梦,已经

做烦了;晚上,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鲁迅的失败的独身

——《毕业歌十二章寄赠爱波·子》 

擾擾膠膠赤馬年

白駒半去瓦難全

前程浩蕩一杯酒

大道微茫九素煙

可要掞天慚野鶩

何妨住世悟頑僊

冥搜洛賦遮須國

跨鳳吹簫滿業筵

——《毕业歌十二章寄赠爱波·寅》



二、与诗歌相遇

说起什么时候开始进行这样的诗歌实验,李意奴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

从小学起,他就被课本中的古诗深深吸引,模仿着写过诗。到了中学,在接触了更多的古诗文后,他对古文所具备的独特气韵更加看重,也开始模仿着创作古诗。不过,中学阶段的创作纯粹出于兴趣,既缺乏专业的知识基础,也没有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是黑暗中的摸索。

真正开始有意识地创作,是在他进入大学以后。2011年,李意奴进入重庆大学中文系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入读中文系,让他对诗歌有了系统、专业、颠覆性的认识。尤其是当他第一次读到北岛的朦胧诗时,新诗语言所带来的独特的震惊体验,深深震撼了他。

如果说在此之前,他对诗歌的理解还停留在唯美的语言意蕴上,那么,在接触新诗后,他对诗歌的理解则迈向了更深的层次。“新诗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审美冲击。我开始意识到,诗的语言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

于是,他开启了新诗的自我教育。他按着文学史的路径,大量阅读现代诗人的诗集。“要形成理解诗歌的基本素养,至少要静下心来看50位诗人写的50本诗集。”在苦苦汲取前人经验的过程中,李意奴也创作了不少新诗。研一时,他就凭借着本科时写下的大量诗作,获得了复旦大学举办的“光华诗歌奖”。

不过,那时李意奴的诗作风格与现在截然不同。当时,他的诗歌还没有如今“旧诗嵌新诗”的独特风格,诗文风格也比较细腻唯美,注重表达自我内在的丰富情感。直到临近大学毕业的一天,他顿悟到这样的诗并不够好。

他印象很深刻,那天正是芒种,天下着雨,他走在学校图书馆旁的缙湖边。一瞬间,四年的大学记忆被唤起,他十分感概,突然很想把四年的生活记忆写成诗。于是,他快步走进图书馆,一屁股坐下后,就一口气写出了《雨中缙湖》一诗。


这大概算是意料之中的意外:芒种过后

日子冷淡,雨水适时剥离了世界的形状

两只灰雀捏着鼻子追随小精灵掠湖远游

而波浪被鱼群拱着,隐匿了唐突的兵象

一些人撑伞在护栏前伫立,偶尔耸耸肩

优雅得像极了恍然察觉到迟暮的莫扎特

更多的人从湖畔匆匆走过,升腾成无眠

的雾霭,升腾成许多年以前打过的饱嗝

谁都无心阻止那些水珠,沉入湖底以下

仿佛无数婴儿赤裸裸地,独自面对错误

不存在安慰。只不过银杏是天生的衣架

挂满雨花,也挂满人类萌芽时代的孤独

孤独并忘却漂浮。脖颈后,风守候多时

何不于此刻侧身,让雨斜踩我们的影子

——《雨中缙湖》


这是他本科期间创作的最后一首诗,也是他开启诗风转变的标志。

如果说以往的创作是由想象力驱动的话,那么这首诗以后,他就开始由经验驱动来进行创作。他认为,凭着经验写诗会比凭着想象力写诗更具持久性。如果没有办法把自己的经验融于诗中,那么写诗就跟说谎话没什么两样了。更重要的是,写诗不能只是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更要走到广阔的现实中去关照我们自身的处境。

带着这一番“迟来”的顿悟,李意奴迈入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涯。


三、研究者的目光

从小学的初识,到中学的热爱,再到大学的顿悟,寻寻觅觅间,李意奴与诗歌结下了十几年的缘分。而在华东师大中文系开始研究生学习后,专攻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更好的机会去更加深入地探索诗歌的魅力。

正是在这一阶段,他遇见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发者”——吴兴华。

吴兴华是20世纪40年代的诗人兼翻译家,诗作留存下来的不多,但却极具实验精神。作为一位新诗诗人,他的诗却透着浓厚的古典诗歌的意蕴。这种新旧结合的独特风格给李意奴带来了醍醐灌顶之感。

从大学时第一次被新诗震惊并全情投入到新诗创作中后,李意奴已经很多年没有再创作古诗了。很多年里,他都有这样一种错觉——旧诗可能不如新诗。然而,从儿时就打下的对古诗文的热爱一直隐隐地在心底荡漾。他也时常自我怀疑自己的错觉,不过到底该怎么摆放旧诗和新诗的位置呢?怎样在新诗中加入旧诗呢?他不知道。

直到遇见吴兴华,他的大量新诗实验让李意奴兴奋不已。

作为40年代的新诗诗人,吴兴华的诗歌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难得的是,他不是直接创作旧体诗,而是用白话文去呈现旧体诗的语法结构。不过,相比于大部分板滞凝重的拟古诗,有少部分拟古诗,虽依然套用旧体诗的框架,但是句式宽松,类似于素体诗(blank verse)与旧体诗的结合。在创新性与实验性上讲,吴兴华的这些作品无疑是成功的。不过后来,当人家请他选几首诗发表到刊物上时,他却把自己的拟古诗全部删去,而选择了演古诗。

为什么吴兴华会做这样的选择呢?李意奴在深入研究后,渐渐明白了他的选择。因为拟古诗很容易成为“假古董”,要在白话诗中呈现出古典诗歌的气势和韵味并非不可能,但代价过于高昂,这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现代性”的丧失。

这个发现,让李意奴颇有感触,也让他摒弃了旧诗融入新诗的想法。“既然吴兴华的诗歌实验证明了融入是行不通的,那么我就避开融入,采用镶嵌。”

李意奴之所以想把旧诗与新诗结合起来,是因为他觉得两者都有不可替代的功用。新诗能更自由地表情达意,但比较私人化,不解释可能都理解不了。而旧诗,蕴含公共的意象,大家都能理解,具有很强的社交功能。二者结合,一定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四、遇见夏雨诗社

作为一个诗歌创作者,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意奴都是一个人在踽踽独行,身边缺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经常会在创作陷入瓶颈时无法跳脱出来。直到在研二时,他受当时夏雨诗社的社员于一榛博士的邀请加入到夏雨诗社,他才真正感受到“诗可以群”的魅力。

那一年是2017年,是夏雨诗社恢复诗社后的第四个年头。80年代时,丽娃河畔的夏雨诗社,曾用诗歌的热情在校园里筑起一座“夏雨岛”,诞生出宋琳、徐芳、张小波、旺秀才丹等优秀诗人,影响巨大。2013年,夏雨诗社在闵行校区的樱桃河畔“复活”,再次召集起校园内一大批爱好诗歌的青年。

李意奴加入诗社时,正值第一批元老尚未毕业离校。从初创期走来的前辈们热情洋溢,每个人的诗歌创作都各具特色,风格鲜明,带给了他许多灵感与启发。“于一榛博士是理科专业的研究者,但他擅长绘画又精通电影,他的很多见解就非常独到。黄家光博士是哲学系的博士,语言功底强,理论表述也相当专业。来自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娄燕京博士的诗歌则非常独特,具有新工人诗歌的风格。”

在诗社前辈们的熏陶与影响下,李意奴不断加深着对诗歌创作的理解,也更加坚定着要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的信心。现在,这些指引他的前辈们都已毕业,去往各大高校任教,博士二年级的他成了诗社资历最老的社员。他笑着说:“现在,夏雨诗社里,我的年纪应该是最大的。”

作为“年纪最大”的社员,浑然不觉中,李意奴也像当年指引他的诗社前辈们一样,指引着后来的年轻社员们。除了参与社员们每周五晚举行的诗歌评议会之外,李意奴也会给社员们做一些诗歌分享。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李意奴就在线上跟社员们进行了一次有关吴兴华与里尔克诗歌比较的分享会,跟大家一起探讨中国诗人吴兴华与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吴兴华与里尔克

夏雨诗社活动


李意奴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得到了许多。“现在诗社里年轻的社员们很多,他们年纪小,但是充满了对诗歌的热情,也具备非常强的理解力与诗歌素养,我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他喜欢这样能够互相切磋诗艺的氛围,现在的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独的创作者,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探讨,去思考。而博士研究生的身份,也带给他更高层次的心智锻炼,不断滋养着他的诗歌创作。

关于未来,他把艾略特视为榜样,学术批评和诗歌创作两手抓,“这大概是我想象中未来最理想的状态”。

文字丨陈柳晨

排版丨宋垚珺

审核丨宫亦楠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