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暑期学校第一天活动回顾 | 陈思和教授、张旭东教授、金宏宇教授发表演讲
发布时间:2023-08-01        浏览次数:10

开幕式


       2023
724日至2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和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协办的“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暑期学校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成功举办。众多知名学者齐聚樱桃河畔,自724日起,陆续带来十二场精彩纷呈的专题演讲。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81名硕、博士研究生参加。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主持开幕仪式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直飞教授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方笑一教授致辞 


        724日上午,暑期学校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主持。罗岗教授介绍了暑期学校筹备的相关情况,追溯了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暑期学校的优良传统,向热情参会的老师学生表示热烈的欢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直飞教授在致辞中向组织暑期学校的华东师范大学致以诚挚的谢意,希望同学们在跨学科的交流中思考文学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方笑一教授致辞,期望本次暑期学校能够顺利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



陈思和教授演讲:

论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


       7
24日上午940,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以“论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为题进行了开幕演讲,演讲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贵良教授主持。


文贵良教授(左)和陈思和教授(右)


       陈思和教授以从广场到岗位为线索,分享了他近期的学术思考与研究,从人文精神大讨论的提出背景与历史始末,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三个方面展开演讲。陈思和教授提出了“人文精神寻思”这一概念,指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加之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个性与欲望逐渐凸显,从而促进了对人文精神的寻找与反思。知识分子因而也面临着价值取向的抉择,有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的经济情况选择了迎合市场、改变转型,如王朔、张艺谋,也有的知识分子试图从“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中寻找安身立命的依据。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一场自发的讨论,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的转型和改革提出自己不同的理解。知识分子身份的改变也造就了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知识分子岗位与思想、学术紧密联结,关乎对自我的定位,同时又是超越性的,通过对自身事业的实现来实现对民族、国家的担当。

       陈思和教授演讲结束后,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罗民同学向陈思和教授请教知识分子如何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陈思和教授指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领袖,岗位意味着一份工作,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可能具有一种延时性。来自重庆大学的姚富耀同学请教陈思和教授所说的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与王富仁老师观点有无异同?如果同学们想进一步做研究,应该如何在当代知识分子岗位有所作为?陈思和教授指出王富仁将当代与“五四”新文学衔接起来,至关重要。陈思和教授进一步提出了“传”的重要性,“传”是把思想传出去,是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而“传”必须“传之有物”,更要有所承,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传承。 




张旭东教授演讲:

何为鲁迅文学——兼谈文学于人生之利弊

  
       724日下午1330,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张旭东教授在现场做了题为“何为鲁迅文学——兼谈文学于人生之利弊”的演讲,演讲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孙晓忠教授主持。




演讲中的张旭东教授


      张旭东教授指出,在当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中,鲁迅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家,但目前的主导研究范式仍未充分打开鲁迅文本的潜能。张旭东教授围绕六大命题介绍了他在新著《杂文的自觉: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 : 1924—1927》中对鲁迅杂文的最新研究成果。他首先指出,“文学鲁迅”是最为重要的鲁迅,鲁迅形象的其他维度在大程度上都是“文学鲁迅”的衍生。随后,张旭东教授阐发了他的第二个命题,即鲁迅杂文是鲁迅文学的首要问题。在他看来,鲁迅杂文不同于诗歌、小说、散文,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杂”,但这恰恰使其成为最纯的纯文学,因为鲁迅的杂文在文学的边界上艰难求索。鲁迅的杂文写作是写作之写作,即为了写作的写作和关于写作的写作,是对写作自身的反思和突破,他通过一己之力把中国新文学抬到了世界文学的位置使得白话文得以成为“文”而不仅仅是白话的记录。之后,张旭东教授以《阿Q正传》为例介绍了他的第三个命题:现代主义是鲁迅文学的实质,鲁迅文学一直在否定稳定的文学结构。他指出,《阿Q正传》是现代主义作品而非巴尔扎克式的写实主义小说,相反,鲁迅的《阿Q正传》在一个非常抽象的符号变换中描画出他所处时代中国文明的总体性崩溃。接下来,张旭东教授顺势提出了第四个命题,在鲁迅文学内部具有哲学构造,并以《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例,介绍了鲁迅的纪念/遗忘辩证法。在此基础上,张旭东教授指出,鲁迅文学的哲学结构是一种文学政治本体论和存在诗学的双重单一结构。最后,张旭东教授谈到了鲁迅翻译与写作的关系,指出鲁迅翻译和写作包含“作为写作的翻译”与“作为翻译的写作”,而二者不可分开,彼此交织。在演讲结束后,现场同学提问,如何理解鲁迅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在解读鲁迅时如何理解研究主体与鲁迅文本、史料的关系。张旭东教授指出,文学与政治是无法简单切割的,同时指出,主体对文本的介入关键不是研究主体自己有什么想法,而是要面对研究者共同面对的文本,开掘出文本的新维度,促进文学科学的交流。  


  

张旭东教授和学员互动

金宏宇教授演讲:

文学作品的四维阅读及跨学科研究



      7
24日下午1545,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金宏宇教授为到场的师生做了题为“文学作品的四维阅读及跨学科研究”的主题演讲,演讲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旭教授主持。



       刘旭教授(左)和金宏宇教授(右) 金宏宇教授由他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的故事为引,仔细梳理、回顾了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研究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从四要素说出发,金宏宇教授指出,文学阅读应该从虚实纵横四个维度进入。金教授先介绍了第一个维度,即实体维度。他指出,实体维度是作品和作者的维度,而作品是以具体的物质为载体存在的,作品具体的出版活动构造、生成的产物,书有自己的器官和生命,不能忽视作品的物质性。金教授以《骆驼祥子》《子夜》等作品的变迁为例对此做了说明。随后,金教授阐明了文学阅读的第二个维度,虚的维度,或者说,文本的维度。文本是语言的抽象组合体,有主体(作者和读者)的介入。之后,金教授介绍了文学阅读的第三个维度,横向的维度。在金老师看来,横向维度就是文本的空间维度,一个作品是由正文本加上副文本构成的。金教授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旗帜鲜明地指出,标题、文本、注释、封面、插图、题辞、序跋、附录、广告页、版权页都构成了一部作品的副文本,是文学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要素。最后,金教授介绍了纵向的维度,即时间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中,文本由原文本加变本(version)组成。他以手稿研究为例,说明了文学阅读中纵向维度的重要性。金教授提出,文学阅读的四个维度涉及了多学科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以编辑在图书出版中具有的作用为例,他指出了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可能。演讲结束后,现场同学询问盗版在文本传播中对文学阅读的影响,作者在何种程度上介入了副文本的建构。金教授以《组织部来了个年青人》为例说明了编辑对在作品生成中角色,说明要区分出版行为与创作行为。另一位同学向金教授询问文本阐释与史料分析的关系,金教授指出,这个问题不能在抽象层面解决,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演讲中的金宏宇教授 



       在热烈的掌声中,研究生暑期学校的第一天活动圆满结束。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