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我系刘阳教授负责的课程《美学》入选线下一流课程,徐默凡副教授负责的课程《语言学概论》入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刘志基教授、方笑一研究员、王冉冉副教授、吕志峰副教授参与的课程“中国智慧”入选线上一流课程。
我校国家级“金课”全名单请戳↓
下面就带大家一起云端赏课,感受中文系“金课”风采吧。
01
营造沉浸式体验——《美学》的奇幻开讲
课程简介
《美学》课程为中文系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以“什么是好艺术”与“什么是好人生”为主题,授课方式的安排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通过打伏笔以铺垫,造气氛以烘托,设悬念以悬疑等方式将答疑序列化,强化情境性考察,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美学,理解美学,扎实掌握美学基础知识,切实培养与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教学设计
明确每一堂课程具体教学目标,根据需要设计情境导入,使学生首先拥有“美”的体验,进而通过提问和平等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进入核心理论的讲授。在理论讲授中,主要通过教师示范分析,启发学生辨证性地分析问题,之后带领学生结合课前体验及知识积累进行反思,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加深体验。最后适度拓展,灵活运用各种例证将理论观点尽可能通俗化,使讲解与提问讨论互动并重,深入推进课情。
教学创新
课程教学方面
首先是教学观念上叙事化。将学科前沿与本科教学有机结合,采用章回演义、设问悬疑、精华点睛等多种教学叙事方案。其次为教学思路上复调化。点线面层梯式展开教学内容,尤其强化课后的讨论引导与思考回响,在逐讲精心设问中使学生在高层次上深化与延伸课内所学。最后是教学方法上个体关怀化。作业评估创造性地采用“双向匿名评议制”,即学生作业除教师评分评语外,视学生作业侧重点,隐去该生姓名,分别一对一邀请一位往届学生对其作业作出有理有据的匿名评议。
课堂教学方面
(1)将每届新生实际与课程知识点融合,设置《课程学前趣味自测》;
(2)每轮教学出新意;
(3)许诺学生们想落天外的精神腾空高度;
(4)打伏笔以铺垫,造气氛以烘托,设悬念以悬疑等。将答疑序列化,强化情境性考察。
02
多维互动,精准指导
——《语言学概论》的创新探索
课程简介
《语言学概论》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精准把握中文系学情,采取线上加线下多维互动的模式教学,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和充实的网络资源中掌握语言的基本性质、功能作用和发展演变。本课程还注重通过多元化的成绩评价系统引导学生参与学术实践,激发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敏感性,同时养成对语言现象的反思习惯,为将来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扎实的专业基础。
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课堂面授、教材自学和课外探究。课堂面授主要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精讲,同时在网络上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和趣味链接供同学们拓展学习。教师在网络论坛及时与学生互动,每问必答,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教材自学的内容为知识性内容多,理论性较低,学习难度不大的章节,配合在线测试和讲解微视频,帮助同学们自检和解惑。课外探究的目的在于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充分的提升空间,包括:第一,利用网络平台(大夏学堂)的百科功能,请同学组队建设“文艺作品中的语言学”的百科条目。第二,利用小组学习功能,以“语言学的应用”为主题引导学生合作搜集材料,整合组织形成课堂 报告。第三,利用讨论板功能,全程在线指导学生撰写“网语漫谈”小论文,并推荐投稿发表。
教学创新
首先,本课程采取线上线下充分融合的教学模式,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教师为有提高要求的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的进阶辅导,有效实现了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教学目标。其次,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方式改革,转变枯燥且低效的简单理论讲授,使学生乐于参加教学活动,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概括起来就是:线下精讲,线上自学;随时检测,及时反馈;分类作业,个性辅导。
教学成果
1.建设丰富的网络资源库,包括拓展阅读、趣味链接、语言学百科、网语漫谈等,为今后的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有效帮助。
2.同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作业质量高。学生作业在《咬文嚼字》杂志发表文章一百多篇,并精选其中的一百篇文章出版《前排吃瓜——流行语百词榜》一书。
3.2017年获得华东师大本科教学课程设计比赛特等奖;2018年入选Blackboard教学平台样板课程;2019年获得“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优秀作品奖;2019年获评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并入选上海市高校优质混合式在线课程示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