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隅隙之光照亮心中的世界
——致华东师大中文系2023届毕业生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祝贺华东师大中文系2023届的同学,完成了学业,成为了优秀的毕业生,祝贺你们!
作为中文系的校友,我觉得自己非常普通,真是非常荣庆受到邀请参加大家的毕业典礼。24年前我也从这里毕业,进入基础教育系统一直在交大附中工作,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语文正高级教师,也是交大附中嘉定分校的副校长,在此衷心感谢华师大中文系对我的培养!感谢中文系的老师对我的教导!
24年前我怀着对文学的热爱进入了中文系,有幸聆听了众多大师的教诲,记得第一节课我们迎来了钱谷融先生等著名导师,让我们高兴了整整几天……的确学中文,让我感觉无比快乐!我可以徜徉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中,可以穿梭在几个世纪的历史中,可以行走在多位哲人的思想里,可以“奔跑”,可以“跳跃”,可以飞翔……直到今天还有人问我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为什么还可以开一些公开课?还可以写一些研究性的论文?我直率地告述他们:我喜欢中文,这是我的兴趣所在,所以我并不觉得累,反而乐在其中,真的爱中文就是一种生活和工作的力量!
《淮南子》上说:“受光于隙照一隅,受光于牖照北壁,受光于户照室中无遗物,况受光于宇宙乎?”“隅隙”就是角落与缝隙,从缝隙里透射出的一束阳光就能照亮一个角落。不久前我出版了自己的一本关于语文教育的专著就命名为《隅隙集》。书名寄托自己的心愿:希望用隅隙之光照亮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些小的角落。可能这是一种理想主义,不断激励着我奋力前行,这种理想主义的光芒正来自于中文系的教育。这种理想主义的光芒来自于梭罗的《瓦尔登湖》,来自于毛姆的《月亮与六个便士》,来自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来自于巴金的《家》,来自于鲁迅的《呐喊》,来自于闻一多的《红烛》……正是这种文学的“无用之用”促进人类自身潜能的开发,促进了人类自身主体意识的再发现,真的使我受益匪浅。
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写过这样的一个作文题:人类有一支已经灭绝的表亲,叫尼安德特人,他们和我们“智人”这一支有什么区别呢?比如尼安德特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抓兔子吃”,而智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找仙女。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认识?有同学这样写道:仙女,代表着智人最原始的想象。这种想象蒙着一层漫无目的的诗意色彩,引领我们克服了动物式的机械本能。通过想象,一个个智人们挣脱了自然本能的枷锁,孕育了自我的思想与灵魂。这不就是说的我们中文系的教育吗?这不就是中文系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吗?
同学们在你们毕业之际,我将我毕业后二十四年的道路概括为“理想、追求、奋斗、拼搏”八个字来送给大家,展望未来,大家都是大有作为的时代青年!
回望我们中文系典雅圣洁的文史楼,多少近代文人巨擘走过,我想这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带给大家应该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将永远牢记在我们心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走出校门的大家也要不断地学习,不停的学习,用一桶水的知识去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用一辈子学做教师”的追求去勉励自己,就像荀子说的那样“学不可以已”。
眺望文史楼前的大草坪,绿茵茵的一片,估计你们和我们都经常坐过,躺过,或发呆、或思考,或仰望苍穹……我们要想小草一样心存谦卑,敬畏生活,我们要挚爱生命中每一个平常而温暖的细节。时代在急速发展,科技在突飞猛进,但我们不能忘了荷尔德林的诗意的栖居,这是我们对人类自己精神生活富足的追求!就算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下,我们也一定要脚踩大地,仰望天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精神的图腾!
展望未来,大家即将走出校园,但我们还要经常回到母校看看师长,谈谈理想,抚摸一下校园的一草一木,感受一下校园的崇高气息,不要失去在象牙塔里的灵魂!
谢谢大家!
张林,华东师大中文系1995级校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副校长。是杨浦区拔尖人才、杨浦区教育系统拔尖人才、杨浦区语文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生命科学学科德育基地导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行业导师;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种子计划项目领衔人。主持项目获得2021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曾在《语文学习》、《语文月刊》、《上海教育》等专业杂志、媒体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近百余篇。专著有《隅隙集》《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举隅》两本、主编《中国文化精神》《中华典故》《唐宋诗拾趣》《高中议论文逻辑性教程》等十几本。